×

Loading...

@Ottawa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工作学习 / 科技杂谈 / 20年了,为什么CPU主频停滞不前? +1
    • 超过5g发热太大, +2
    • 这个刚上大学就知道,电脑速度的瓶颈顺序是网络速度,硬盘,内存,CPU,以前的方向是按瓶颈的由高到低顺序改善,以后的方向是PC会消失,因为网速会大幅提高,硬盘,内存,CPU都会是在云端 +2
    • 呵呵,这是给非码工还是非科班码农科普的? +1
      • 马工不需要知道频率的事吧
        • 科班的话应该知道 +2
          • 科班马工需要学习硬件知识?
            •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1
            • 《计算机原理》及相关的内设外设、电子实验课等等都涉及硬件知识的吧?过去的计算机专业没现在那么细分,软硬件都得学,比如模拟和数字电路,否则底层的东西不容易理解。现在软硬分工细了,对行业的知识基础可能还没过去的宽呢... +1
              • 我理解的科班马工是来自软件专业(CS), 我严重怀疑现在CS 学你说的这些。如果有CS 科班的家长欢迎打脸。
                •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1
                • UBC的CS本科只有两门必修课,软件工程和算法。其它都是专业选修课,选够一定数量就可以毕业。
                  • cpsc 121 - models of computation, 这个是必修课,会讲到上面提到的 +1
                • 学还是有学的,只是宽窄深浅程度有所不同,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侧重。现在的CS对硬件知识要求不高了,而过去的电脑专业在网络方面也没学多少东西,因为不像现在网络已成主流平台,很多老码工是后来随应用发展才补的课....
          • 电子或自控类专业如EE若转码工,其硬件基础一般都比纯码工甚至科班的都深广,在一些应用领域玩得如鱼得水的大拿,有不少就是这类专业转行的而非科班码工....
    • 既然忽悠到了指令和流水线,就该提提精简指令集和复杂指令集,它们对性能的影响,以及通信产品/手机为啥RISC占了压倒优势
      • 这个貌似不难理解,手机体积/空间小,CUP一般干的活多数是轻量级或相对单一的计算处理任务,自然是RISC更适合,而PC/手提要做更多更复杂的heavy duty,又有可扩空间,CUP块头可以大点,CISC便成为主流... +1
        • 这个观念被apple颠覆了,apple的m1单线程超过intel,功耗是intel的1/4,以后将是arm的世界, +1
      • 《浪潮之巅》一书中提到过精简指令集 和复杂指令集之争

        intel在技术上与全世界的一场竞争:精简指令集 或 复杂指令集

        由于早期intel的8086处理器所使用的是复杂指令集,所以为了兼容的需要,后续产品都沿用了复杂指令集

        然而复杂指令集的三大缺陷:

        1.设计复杂,实现同样的性能需要的集成度高

        2.由于每个指令执行时间不一样长,处理器内部各个作业部分很难流水作业,处理器会出现不必要的等待。

        3.复杂指令芯片高集成度带来的高功耗

        新的时代潮流是以精简指令集为未来方向

        intel的处理方式是两条路同时走,以复杂指令集为主,精简指令集为辅的路线,看市场反应。

        从市场的反馈来看,用户对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因此intel在精简指令上推出80960后,就停止了这方面的工作,而专心做“技术落后”的复杂指令集系列。

        在整个90年代,工业界也只有intel一家坚持开发复杂指令集的处理器,对抗着整个处理器工业

        需要强调的是:Intel打赢了对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之战,并不是依靠技术,而是依靠市场。

        技术是赚不到钱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与服务,进而以市场来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即需求决定方向。

        intel的复杂指令精战胜其它厂商的精简指令集成为主流的原因

        历来是靠高投入高产出来挣钱,同一代芯片,intel的销量可是太阳公司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它可以花几倍于其他公司的经费来开发一个芯片,这也是为什么精简指令集在技术原理上领先复杂指令集的情况下,却还是败于复杂指令集的其中一个原因。

        一来,市场行为是以兼容性为第一要求,这时以性能为先的精简指令集不合适宜。

        二来,虽然精简指令集性能强,但是耗不过Intel经过10几年的高投入来缩短性能上的劣势,而精简指令集的厂商在投入上无法在强度还是资金量上没有如此之大

        三来,精简指令集的几大厂商:sun/sgi/ibm/dec/hp各自为战,推出互不兼容的精简指令集处理器

        • 这本书的第6章『奔腾的芯:英特尔公司』里的“指令集之争”:


          :



    • 我觉得并不是主频提不上去,而是多核实现起来更容易,成本更低。
      • 这么想,WiFi收发频率在2.4G和5Ghz,在这个频率上,辐射效应远大于导线传导效应,CPU在5Ghz工作,集成电路向外辐射的能量,不仅让信号衰减,增加功耗,而且干扰相邻电路,设计中减小和控制分布效应叫 Signal Integrity,即信号完整性设计,花很多精力,所以
        到了这个频率,确实到了门槛
      • 除了成本外,集成度与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可靠及稳定性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 软件厂商按core 收钱,太聪明了。core 的增加可以提高多任务的throughput 但却不能提高单进程的性能, 比如Oracle Database的一个store procedure, 想用parallel processing 却不一定是最好的query plan
    • intel在奔腾时期搞过,主频超过4g,半导体发热剧增,只能放弃, +1
    • 这是给小孩的科普。现在的CPU讲究的是计算能力和耗电比或者计算能力和空间及耗电比。总的来说是少耗电少占地方多计算,无论是手机还是显卡还是supercomputer。在实验室看到过频率到8-10G的CPU, 问题是大半电力变成热,使得提高频率没有意义。 +3
      • 按原有做法已经快到尽头了,要突破瓶颈,只能改换套路,比如电子改量子、结构体系甚至软件设计/运行的模式等等都有可能需要新的思维.... +1
    • 已經到了物理極限呀。
      碳基,石墨基可能是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