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走进北非之十一 - 再回海边吹吹风

莫纳斯提尔(Monastir)本来不在我们行程上,只是因为离开凯鲁万的时候,已近中午,儿子嚷嚷肚子饿,LD看了看地图,一小时开外有一个海边小城,于是我们来到这儿。

在突尼斯腹地转悠了一个礼拜,突然来到阳光明媚的大海之滨,我们就好像从灰头土脸的旧书堆抬起头来,一下闯入光鲜靓丽的时装店。

在一家海边餐厅点了早午餐(Brunch),没想到侍者端上了十几样各式各样的餐点,排满了我们眼前的桌子。

儿子一边大快朵颐,一边问我,你确定我们真的还在突尼斯吗?

是啊,这儿的奢侈铺陈和吉姆,凯鲁万的简陋素朴,彷佛来自毫不相干的两个世界。

凭栏远眺,眼前的这条滨海大道,让我想起尼斯那条英国人大道。

莫纳斯提尔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半岛,当地人口大约10万左右,老城建立在昔日迦太基和古罗马的城市鲁斯皮纳(Ruspina)的遗址上。

突尼斯几乎每一座古城,都有一片麦地那(Medina),而每一座滨海之城,也几乎都有一座里巴特(Ribat),莫纳斯提尔也不例外。

里巴特是北非沿海地区的一种堡垒工事,穆斯林依靠它监视和防御从海上来袭的敌军。

这座堡垒建于公元796年,15世纪时它曾在西班牙海军的猛烈进攻中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历经多次修建。

如今的这座堡垒包括两个庭院和四座建筑物。

通过一百来台级的螺旋式台阶,我们走上瞭望塔。

远远看去,莫纳斯提尔大概是我们走过的突尼斯大城小镇中最宁静整洁的城市,难怪历史上有很多学者专程来此冥想,沉思。

1975年,电视连续剧《拿撒勒的耶稣》(Jesus of Nazareth)曾在这儿拍摄,大约那时以色列不太安全,剧组把莫城设定成一世纪的耶路撒冷。

莫城的中心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广场,当时闲逛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入了突尼斯近代最重要的历史,不知不觉要和突尼斯近代的一位最重要的历史人物近距离接触,一直到一位当地人走上前来。

他执意要给我们仨在广场上留一张影,见LD还在犹豫,对方说,放心了,我是便衣警察。

拍完照,他手指前方,强烈建议我们去那儿看看。

原来莫纳斯提尔是突尼斯开国总统布尔吉巴的故乡,而那座金色圆顶就是他的坟墓。

哈比卜·布尔吉巴(Habib Bourguiba),是突尼斯的第一任总统(1957—1987年在任),他被誉为突尼斯的“民族之父”和“最高战士”。

1956年3月20日,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布尔吉巴出任首任总统,以后3次连任。1975年3月他被选举为终身总统。1987年11月7日因政变辞职,2000年4月6日因病逝世。

一般来说,名人之墓都是在名人死后,由他人倡议而建。但这座布尔吉巴陵(Mausoleum of Habib Bourguiba)却是在布尔吉巴本人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修建。

老布觉得他领导人民建立独立的突尼斯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必须有一个地方能永久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于是1963年在他的建议下陵墓动工,据说他本人会时不时地造访此地,亲自视察,监督工程进度。

建筑师Olivier Clément Cacoub为了设计出最好的陵墓,遍访世界各国寻找灵感。

如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两座高达25米的尖塔,两塔之间,两座绿色圆顶环绕着一座巨大的金色圆顶建筑。

陵墓里陈列着布尔吉巴生前使用过的办公用品。

巨大的水晶灯下,是布尔吉巴的大理石石棺。

石棺前放着一本可兰经。

但我没想到的是,这儿居然还葬着布尔吉巴的妻子,父母和兄弟姐妹。

我拜访过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陵墓,但像布尔吉巴陵这样带着家属一起让世人瞻仰的也是绝无仅有了。

布尔吉巴陵旁边就是莫城的坟地,布陵的金碧辉煌愈发衬托出普通穆斯林墓地的简陋。

每次出行,虽然计划主要由LD安排,我还是会时不时提供意见,但对于住宿部分,我却从不过问,因为我知道,LD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

在突尼斯住民宿,虽然可以走近当地人,比较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文化,但对于来自北美的我们来说,在生活上也有不便之处。

突尼斯早晚气温相差很大,白天温度最高可达20度,而夜晚又降到4-5度。突尼斯人大概已经习惯这种气候了,但对我们来说,只靠一台取暖器度过漫漫长夜,已经是几十年前的记忆了。

看着儿子欢天喜地地奔进中央空调的酒店房间,我在想,LD看来对儿子真的很了解,在儿子对于住宿的艰苦接近反弹的时候,适时带着他走回现代生活。

放下行李,梳洗完毕,我们来到大厅的酒吧,点上几杯鸡尾酒。

浅饮小酌间,耳边响起悠扬的音乐,风尘仆仆,自驾一个多礼拜的疲惫,至此一扫而光。

这座酒店占地面积很大,除了客房外,还有一座很多的花园。

出发之前,我就听说,欧洲人很喜欢来突尼斯休假,但一路走来,除了在撒哈拉附近看见过那么几个欧洲人的面孔之外,一直都没有看见成队的欧洲人,原来他们都蹲在度假酒店晒日光浴呢。

突尼斯听起来好像孤悬海外,但其实从意大利罗马飞过来不过2个小时,长久以来,它就被称为欧洲人的后花园。

对儿子来说,这家海景酒店最吸引他的不是风景,而是提供的早,中,晚三顿自助餐。

萨克斯伴奏下,在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突尼斯,我们竟然重温昔日邮轮的体验。

日落后的海边,人影寥寥。

我们沿着海岸线一路走去,看着天边由黄转红,由红变紫。

我们的酒店距离苏赛(Sousse)不到5公里,但却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苏塞老城紧靠巴士站,交通非常拥挤繁忙,我们折腾了半天,才找到停车位。

苏塞是突尼斯第三大城市,最初由迦太基人建立,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是北非沿岸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西罗马帝国衰落后,苏塞被拜占庭帝国统治,直到公元670年被穆斯林征服。

苏塞的麦地那老城于1988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濒临地中海,苏赛也有一座里巴特(Ribat)。

原来的堡垒由阿巴斯王朝驻突尼斯总督Yazid Ibn Hatim Al Muhallabi建于公元775年,公元821年原建筑被推倒重建。

可惜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已不是原物了。二战期间(1943年),苏塞遭到盟军飞机的轰炸,这座里巴特全毁,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得以重建。

但堡垒入口处的石级上的足印依然清晰可见。

登上高塔,举目四望,苏赛老城尽收眼底。

苏赛考古博物馆(The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Sousse)设在一座公元11世纪修建的要塞里。

虽然这座博物馆的藏品无法和巴多博物馆相提并论,但这儿还是有几件值得好好欣赏的珍品。

这是一座拜占庭时代的基督教洗礼池。

这幅公元三世纪的名为《悲剧诗人》(Tragic Poet)的马赛克,让我想起巴多博物馆的那幅镇馆之宝《诗人维吉尔》,马赛克上,诗人坐在中间,一边放着一幅悲剧面具,另一边是一位年轻人,拿着一幅喜剧面具,难道这是昔日马赛克的主人在表达“人生如戏,悲喜交杂”的意思吗?

苏赛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Sousse),建于公元851年,但和凯鲁万大清真寺相比,要朴素得多。

历史上苏赛因为战略地位的原因,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使得这座清真寺的结构也具有了城堡和要塞的元素。

这座清真寺的祈祷大厅也和凯鲁万清真寺不同,后者的天花板是木质的,而这儿采用的是粗石拱顶。

这座清真寺没有宣礼塔,只在一角矗立着一个圆柱形的碉楼,据说是因为清真寺离里巴特很近,于是苏赛人索性把那座里巴特的瞭望塔当做宣礼塔,来召唤穆斯林按时来做萨拉赫。

回酒店,吃完中饭,儿子对LD说,咱能在这儿多住几天吗??我还没有住够呢。LD说,下一站你肯定也会喜欢的。

告别苏赛,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哈马马特。

站在哈马马特的麦地那入口处,我非常想知道,为何那位房东切玛女士,在这儿生活了35年,却依然心心念念不忘陈旧的凯鲁万?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游山玩水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走进北非之十一 - 再回海边吹吹风 +3
    • 你们一家三口沿途走来是不是唯一的华人家庭?
      • 我们只在杜加古城见过一个华人旅游团,还有在托泽尔遇到过三个华为派到突尼斯的小伙子,除此之外再没看到同胞。
    • 儿子真幸福!
    • 呵呵,似曾相识,家长喜欢多逛逛,孩子希望停下脚步多放松。
    • 真心佩服和羡慕你们的胆量,体力,还有财力!😄 +1
      • 突尼斯的衣食住行应该不太贵吧,小珂可以讲一下那边人的生活水平吗?
        • 突尼斯也许不贵,但全世界到处,连犄角旮旯都玩儿一遍,就不便宜了。😄 +1
          • 突尼斯不算犄角旮旯,既有风景又有历史,世界上迦太基遗迹最集中的地方。是欧洲人的后花园
            ,如同加勒比是北美人的后花园一样。我们只是变换了自己的心态,从旅游者到旅行者而已。
            • 佩服你,搜索到各种不同的地方去旅行
              • 随着读书的时间线,选择下一个旅行目的地
                比如前段时间在读十字军东征,就选择了以色列和波罗的海。因为十字军结束在北非,所以决定去突尼斯看看。
                • 👍,大赞,这样最好。认识一个University of Waterloo 的老教授,他去过好几十个国家。每次去之前也是读大量的书。回来再写/出一本书
                • 既然去北非,为什么没有去选MOROCCO?很多欧洲人也都喜欢去那里。
                  • Morocco属于比较polished的tunisia. 但那儿的古罗马遗址没有后者多。
            • 哦,不是不是,我的意思不是说突尼斯是犄角旮旯,我的意思是突尼斯是大多数人旅游选择地的犄角旮旯,就是都会先去那些popular的景点,然后还有余钱的话,才去的起这样的地方。
        • 去突尼斯除了机票贵,和去欧洲非热门国家差不多,比以色列便宜太多
          我们机票升舱到premium,2000加币/人,租车10天,不到700加币,住平均不到100加币/天(包早餐),突尼斯没有street food, 所以都是去饭店吃饭,平均每天150/加币。
          • 谢谢分享。直达航班吗?
            • 去非洲一般都要从巴黎转机的。
              • 记下了,谢谢
              • 很多国家都有直飞非洲的航班吧
                • 加拿大有直飞开罗的,但我们没看到直飞突尼斯的
                  • 那是,我只看到你说去非洲一般都要从巴黎转机
          • 你住了一些民宿,跟当地人有一些接触。突尼斯当地人的生活是不是很贫穷? 以色列是光几个大城市像特拉维夫贵,还是整体都很贵,那边的当地人都能负担得起吗?还是只是针对EXPATRIATE或游客区呢?
            • 我们住的民宿主人都是有祖产的,在当地属于富裕阶层,如果要彻底走进当地人,那我得去和那些晚上在街上游荡的无所事事的,还有,蹲在墙角卖走私油的多聊聊才行了:-)但这些人一般都特别抵触陌生人。
              以色列的消费水平昂贵,是整个国家而言的,从南面的海法,阿卡,到中部的提比留斯,到北部的耶路撒冷,圣城一顿很平常的早饭,三个人都能吃一百二十加币。首都一份很平常的寿司,接近80加币,都不是专门针对游客的地儿,只是当地很普通的地方。
              • 真贵。以色列人有钱啊
      • 也就两周游。能写倒是真的,洋洋洒洒十几篇,但比较平庸, 帮助不大 +1
        • 我从来没有准备写攻略,
          如果要找攻略,网上搜索一大把,也不多我这一篇。大约是爱好吧,我一直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虽然我很愿意分享,但写作的本意是为了自己,为了记录一路行来的体验, 让那些遇到的人和经历凝固下来,如果读者觉得读后有用,我很高兴,如果读者觉得无用,无聊,我也觉得很正常,同样是写食物,一般人肯定会觉得一本淮扬菜菜谱肯定比汪曾祺的散文有用:-)
          • 继续写,好喜欢看你的游记娓娓道来,像突尼斯这种国家我可能这辈子不会去,没这个胆量,所以只能借助你的游记神游了。 +1
            • 谢谢
            • 握手。谢谢楼主的辛苦码字,带着肉友们神游
          • 你继续,不打击你积极性。
            • 欢迎打击
              你可能还不太了解我,10几年来我在各平台至今已经写过近300篇文章了,很欢迎读者指正,至于说到打击,我想起了100年前的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作为朋友,想“打击”一下对方,于是分别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给读者多了一个角度。你和我既不是朋友,你也没同样写几篇文字,何谈打击呢?
        • 觉得楼主的游记很实用,照片照的好。 +1
          • 是的,没有图片,没耐心看下去。
            • why you are so mean to her?
              • 欢迎打击 -xiaoke(小珂);
        • 小柯的文字不能用平庸来形容,她的游记有很多历史人文的知识;虽然不是攻略,但是突尼斯一般人也不会去,也用不到攻略~~~
          要攻略性游记,你还得看我,钱都给你算好了!
        • 去有历史的地方,需要历史文化游,小珂游记里历史人文知识,一般人需要花不少时间收集整理的,所以他的游记是非常不平庸 +1
    • 你昨那么多的假期?你老公也那么多的假期? +2
      • 我们一般每次出行都会尽量凑公众假期和周末。所以每次出行2周,只用了自己假期的7-8天。

        加拿大有直飞开罗的,但没有直飞突尼斯的
        • 14天跑了好多个点啊!
          • 一般我们每天的节奏保持在最多两个城市,驾车在300公里上下,宁愿跑得少,但要看的细。
            这也是我很少看别人的攻略的原因,每个人出门的目的性不一样,有的人希望多打卡,有的人希望线路最经济,我宁愿按照自己对当地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适合自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