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养老这种事,理想状态是父母和子女都经济独立,生活独立,各自安好。但到时很可能形势比人强,很多不得已。

以前一白人老夫妻,都是二婚,各有子女,但他们很恩爱。老先生是退休法官。他在自家隔壁的隔壁,买了一半独立屋给他的单身姐姐住。后来姐姐搬走了,那房子卖了。没过多久,老先生突然中风了。住院回来后行动不利索了,需要PSW帮助洗澡等。于是,他们就马上卖了自住房,在附近租住公寓。三五年后,另一老邻居告诉我,他们搬到老先生儿子的地下室住了,因为老先生时不时摔倒,去儿子家住,可以一起关照,及时送去就诊。老外也很可爱,搬去儿子家后,还邀请了老街坊几个去party。邻居告诉我,聚会时,老先生帮忙端pasta,不期掉了,摔了一地。。。这就是老年生活。到时,只能见机行事,整合资源,尽量省心省力。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金秋年华 / 人终有一死,或死于温馨的儿女家,或死于冰冷的养老院,或死于孤独的自住房,有何差异?唯一不同的是健康和寿命。而精神上的快乐超逾了一切。 +4
    • 有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轻于鸿毛有的则重于泰山。如何死是给后人看的不是给自己死的 +2
      • 哈哈,你们太搞笑了。。。加一句,有的是江郎才尽而死的。
        • 最终结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 儿女家会温馨?如果你穷,将在哭声中离开;如果你富,将在笑声中辞世。 +8
      • 儿女都是恶狼?自己没有教育好,怨不得别人。 +1
        • 不是每个父母都与儿女关系好的,但不管关系好坏,父母不应该靠近儿女来连累他们,读过悲惨世界知道这个道理。我们的上一代情况不同,他们出生在民国时期或解放初期,老观念根深蒂固,对儿女依赖太大。 +2
          • 一个家庭互相照顾是正常,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传统。我很多同事的母亲活到近100岁,都是儿女照顾。即便在老人院,也是探望。有一家还是每个女儿陪一天,儿子随叫随到。 +2
        • 教育只是一方面,基因是主要的,自己就是白眼狼,希望下一代是牧羊犬? +7
          • 榜样很重要。 +2
          • 确实,自己都没照顾父母。儿子能自立有出息就行了,不能有过多奢望。 +1
        • 恶狼的儿女通常也都是恶狼。 +4
          • 应该是,家教。 +3
      • 穷的更有可能在笑声中离开
      • 你只有儿子,没法体会小棉袄的温暖。将来有个孙女的话,可以弥补。。。除非你重男轻女,只想要孙子。。。有好儿子的也很多,老邻居,2个儿子,一个外地儿子给父母买房,住身边的儿子儿媳都是法官,每天来父母家吃饭。。。 +1
    • 按中国现在的习俗不能死在家里,死过人的房子掉价。自己的房子无所谓,子女的房子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3
      • 大多数人不都是死在医院吗? +2
    • 差异就看健康,没别的。没了独立的健康,剩下的只是喘气熬日子了,在哪儿也不是自己能选的了,这个时候是想看到孩子,但也肯定知道给孩子带来的麻烦,寿命越长,麻烦时间越多。。。 +2
    • 我家这条街,只要天气好,就有一位目测60多岁的儿子推着目测80多岁的妈轮椅逛马路;父母跟子女的关系远近,我家隔壁邻居,70多了,儿子还常回家吃饭,其实跟为人父母的修养品行息息相关,与族裔文化关系真心不大 +6
      • 我的邻居阿姨夫妻是越南过来的华裔,都80多了。疫情前每个周日,子孙10多个人都回他家吃晚餐。二儿一女,一媳妇和女婿都是本地白人。 +4
        • 无论哪个国家,都是提倡家庭文化。当然父母都觉得自己是负担,子女没有义务,那就自己解决。要说自己孩子多优秀,多忙,看看波士顿女市长。责任不一定就是痛苦,也是一种爱。 +3
          • 照顾母亲、抚养弟妹,被迫失业的她在36岁当上美国市长。 - 波士顿历史上首任女市长吴弭 -
            这几天,美国各种背景的华裔都在热议吴弭,并对她的选举成功表示祝贺和开心。 原因是,她意识到母亲没有能力接手这家小店,以及,在饮品店里度过余生不是自己的计划。 在哈佛,她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和贵人伊丽…
            • 对,有担当。人都自私,但应该有个底线。不然就没有人味儿了。
        • 👍,爱的教育,这家人是典范
      • 是的 +2
      • 主要是住得近。。。再孝顺,10万8千里,也没用。。。 +1
        • 所以很多人想不通,推啥子CS哦,推了全跑南面去了,真不如推个服务本地居民的水管工,一辈子陪在身边 +1
    • 自己健健康康最好,俗话说“老小孩”,人老糊涂了后,真的像小孩子一样,家里长辈给老人养老送终,老人时常打骂子女,当然老糊涂了不是有意为之。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到救护车送一位老母亲来,老人死活要回家,孩子劝,护士劝都不管用,翻天覆地闹了一个多小时。 +2
      关键时刻,考验忠诚度的时候到了。
    • 尽力而为,也接受生命中的所有遗憾。 +3
      • 👍 欣赏这句话,“接受生命中的所有遗憾”。 +1
    • 儿女家也是儿媳妇和女婿的家。人家大概率不让你住。 +2
    • 我们老乡蒙特利尔的一所大学退休教授,就一个儿子在美国当医生,老两口不愿意去美国,后来老伴去世,老教授住进了养老院,没多久就在养老院去世。于是有人说孩子优秀有啥用,最后还不是孤单终老。 +5
      • 说句扎心的话,这是理想的结局,老伴去世,自己孤独地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 +2
        • 看看老杨教授
          • 老杨教授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 说句让您扎心的话,老伴去世以后,老杨教授活的非常有意义。 +1
      • 孩子优秀就是一生的成果吧。养老就是等死,何必浪费孩子壮年的生命来照顾自己呢。如果孩子不优秀,却喜欢亲情,那么就让他们来照顾吧,这样至少是双赢。 +1
        • 优秀可以用钱解决。
    • 我去过养老院,不冷 +5
    • “温馨的儿女家,冰冷的养老院,孤独的自住房” - 这看法得改,明智的老人不会这么想。最理想的应该是住在离儿女家0.5 - 15km +1
      • 是住在离儿女家0.5 - 15km的温馨的养老院吗?
      • 👍条件允许的大前提下,双方的住处“一碗汤的距离”是最适合的模式。
        • 是啊是啊,本来也想说经典的一碗汤距离,可是我一下没想清楚是我炖了汤给小两口端去,还是他们端汤给老俩口喝
          • 把小两口叫过来喝,喝完顺便让毛脚把后院的草剪一剪。。。
            • 似乎挺美好,其实很难指望。之前谈的那个,喝了我不少回汤,吃了不少肉,没剪过草😬当然,我尚能剪草
        • 养老这种事,理想状态是父母和子女都经济独立,生活独立,各自安好。但到时很可能形势比人强,很多不得已。
          以前一白人老夫妻,都是二婚,各有子女,但他们很恩爱。老先生是退休法官。他在自家隔壁的隔壁,买了一半独立屋给他的单身姐姐住。后来姐姐搬走了,那房子卖了。没过多久,老先生突然中风了。住院回来后行动不利索了,需要PSW帮助洗澡等。于是,他们就马上卖了自住房,在附近租住公寓。三五年后,另一老邻居告诉我,他们搬到老先生儿子的地下室住了,因为老先生时不时摔倒,去儿子家住,可以一起关照,及时送去就诊。老外也很可爱,搬去儿子家后,还邀请了老街坊几个去party。邻居告诉我,聚会时,老先生帮忙端pasta,不期掉了,摔了一地。。。这就是老年生活。到时,只能见机行事,整合资源,尽量省心省力。
          • 是的,老了还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好和孩子保持近距离各自保持空间,到了形势比人强的时候,只好见招拆招,走一步算一步….想
            想不久的将来,人老了是真可怕....😓
      • LZ这样的想法反而是最大砌大悟,不抱任何希望,坦然。
        • 问题是,LZ这样的想法是事实吗?
          • 个体肉眼看到的所谓事实,与其内心感受事实千差万异,尊重LZ就好。不过我个人领悟到ta 是进阶性的悟透了,当然也是我个人感受而己。
        • 还是你脑子灵,我也突然明白LZ的用意了。也不用回楼上说温馨养老院了,冷暖都得去
      • 儿女在各个年龄阶段想法是迥然不同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来照料80岁的父母,这样情况有是有,但极为罕见。也见过不少老人独自住附近,儿女每天去看,一样很累很累,医院见到一例,儿女实在撑不住,要出院直送养老院,老人大喊大叫 +1
        • 在国内,50岁以上的中老年来照料80岁的父母,这种情况极为常见。
          • 说国内干嘛,说说您自己,说说Rolia人,都是50多岁了吧,有几个把老人接来家中照料余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