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空的空

每一个中国人大概都听过四个字「色即是空」。「空」也许是佛法里知名度最高的一个
词,对它的解释有诸多版本,我把它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着眼于物理世界的解构。无论是中观还是唯识,它们都有一套很精妙的理论,类似哲学,有时也联系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借以说明这个世界是幻觉,是梦境,是病眼空花,渴鹿阳焰。这些理论很高明很玄妙,但它不能解决现实生活的种种实际困难。比如说,肚子饿的时候,空性的理论并不能帮我们缓解生理上的饥饿感。结果就像六祖说的:「说食不饱」。

第二类看到了前一种解释的问题,于是把重点从物理转移到心理,这些学者把「空」更多的理解为精神世界的「放下」或者「看开」,还有就是「看开」后的那种暂时的轻松感。在这种语境下,佛法更像是一锅鲜美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知道,鸡汤对人生的滋补是有限的。放下并不是通过念「放下」两个字就能放下,看开也不是通过反复说出「看开」两个字就能看开。人在精神世界的种种烦恼和压力,不会通过讲一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就能释然。

《楞严经》上憍梵钵提尊者描述他修行体验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可见,物理世界的解构,是一种开悟后心灵的直观,而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至于精神世界的自由,那是一个副产品,是自然而然获得的,而不是对贪婪和欲望的克制与压抑。

在《楞严经》上,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佛陀首先要求阿难尊者用「直心」。直心是学佛的前提,就是要直接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它是一个烂桃子,有普通人的贪婪和嗔恨,也有普通人的饮食男女之欲。它不好看,但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对佛法,我主张用一种笨拙的方法学习和演说,看到什么说什么,只说生活经验内的,与修行相关的部分。即便这部分内容,能够把它说清楚并且做到,实属不易。


禅意生活方式,在于拿起与放下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空的空 +1

    每一个中国人大概都听过四个字「色即是空」。「空」也许是佛法里知名度最高的一个
    词,对它的解释有诸多版本,我把它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着眼于物理世界的解构。无论是中观还是唯识,它们都有一套很精妙的理论,类似哲学,有时也联系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借以说明这个世界是幻觉,是梦境,是病眼空花,渴鹿阳焰。这些理论很高明很玄妙,但它不能解决现实生活的种种实际困难。比如说,肚子饿的时候,空性的理论并不能帮我们缓解生理上的饥饿感。结果就像六祖说的:「说食不饱」。

    第二类看到了前一种解释的问题,于是把重点从物理转移到心理,这些学者把「空」更多的理解为精神世界的「放下」或者「看开」,还有就是「看开」后的那种暂时的轻松感。在这种语境下,佛法更像是一锅鲜美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知道,鸡汤对人生的滋补是有限的。放下并不是通过念「放下」两个字就能放下,看开也不是通过反复说出「看开」两个字就能看开。人在精神世界的种种烦恼和压力,不会通过讲一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就能释然。

    《楞严经》上憍梵钵提尊者描述他修行体验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可见,物理世界的解构,是一种开悟后心灵的直观,而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至于精神世界的自由,那是一个副产品,是自然而然获得的,而不是对贪婪和欲望的克制与压抑。

    在《楞严经》上,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佛陀首先要求阿难尊者用「直心」。直心是学佛的前提,就是要直接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它是一个烂桃子,有普通人的贪婪和嗔恨,也有普通人的饮食男女之欲。它不好看,但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对佛法,我主张用一种笨拙的方法学习和演说,看到什么说什么,只说生活经验内的,与修行相关的部分。即便这部分内容,能够把它说清楚并且做到,实属不易。


    禅意生活方式,在于拿起与放下

    • 世界是幻境乃法我空;心亦是幻境乃人我空。空的本性沒有區別,所依不同而已。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了悟此關,方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妙總有偈曰:『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橈舞棹別宮商。雲山海月都拋却。贏得莊周蝶夢長。』

      • 谢谢阅读。既然心是幻境,那你讲的这番道理是不是也是空?心都空了,你说的这番话又安住在哪里?谁理解它?
        • 你心空了么? 如若没空, 道理自然有它的意义. 在没有看见月亮之前, 还不能放下指月的手指.

          如若已经空了,自然就不需要任何道理了.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如何空心?

          金刚经云:「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请问, 你的心可以不攀缘色聲香味觸法吗? 如若不能, 自然心还没有清淨, 没有清淨的心自然也无法空掉.


          • 月亮指什么?
            • 手指無法觸及月亮,類似的,語言文字也無法表達覺悟的狀態;
              但眼睛卻可以順著手指的方向看見月亮,而我們也可以通過佛法的學習和修習而得到清淨、覺悟的心。
              • 不是说心是幻境吗?这个清净觉悟的心也应该是幻境吧?
                • 這是一個很好、很高階的問題。很多出家法師和哲學教授都未必能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 +1

                  因為不同的佛教宗派有不同的觀點,並不是所有的佛教宗派都承許心是幻境。我就嘗試著從中觀的角度做個回答,看看你覺得有沒有道理。

                  唯識宗認為,一切法(現象)都是心的化現,因而是幻化不實的。但這種說法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心必須是實有的。如果心不是實有的,那麼就不能得出外部世界是虛幻的這個結論。因為,如果心也是幻化的,那麼怎麼能用幻化的心去判斷世界是幻化的呢?人們就會有這樣一個疑問: 這種世界是幻化的觀察到底是出於世界是幻化的,還是出於觀察世界的心是幻化的?打個比喻,物理上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必須有個參考點。這個參考點一般被假設為靜止的,否則的話就很難做出其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結論。所以唯識宗必須承許心為實有。也因此,唯識宗建構了八識之說,就是除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外,另外還有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就是在六道中流轉的『我』的實質。這是唯識宗的見解。

                  而中觀宗就不認同唯識宗的看法。中觀宗就說,既然色法是空的,那憑什麼心法是實有的?並且心法實有不符合佛陀的教義。佛陀在《金剛經》中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有為法包擴了色法、心法和不相應行法。所以心法不該為實有。而《心經》裡也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唯識宗把空解釋為如幻化般的存在。但這種解釋,有如前面所說的缺陷,因為提到幻化,就牽涉到什麼在什麼上的幻化問題,這就涉及到對境與有境兩者 (也就是現象與心兩者)。我們很難同時說兩者都是幻化的。比方說,如果一個鏡子中的影像是髒的,我們只能在鏡子是乾淨的時候,才能得出鏡子外面的物體是髒的結論。如果鏡子本身是髒的,我們就很難得出物體是髒的結論。而中觀則不從境與心的關係來解釋空性,而是從有沒有自性的角度去理解空性。一個法若有自性,則為實有;沒有自性,則為空。龍樹菩薩在他的著作《中論》中,透過邏輯分析,論證了『法』無自性,『我』也無自性。龍樹菩薩的解釋被認為是對空性的最完美的詮釋。

                  需要注意的是,佛法所說的空,既不是虛空,也不是沒有。國內有些科學家對佛法中所說的空有錯誤的理解,認為佛陀說的空,解釋了原子的結構:原子中電子與原子核只佔是很小的部分,大部分是虛空。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沒有理解佛法的精要。佛法說萬法皆空,但不是不存在,否則就沒有因果、業報、輪迴等等現象,也不會有清淨覺悟的心。清淨覺悟的心是有的,但不是自性有。

    • 人空,法空,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