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糖不会甜–试论唯物的粗俗

当马克思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他本来是个怀揣理想的有志青年。就像所有有志青年一样,现实狠狠打击了他。他在愤愤不平中,发明了他的一整套理论。他并不知道这套理论给世界造成的伤害。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发明辩证唯物主义,他没功夫论证世界的本质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因为这种论证没法让当时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填饱肚子。关于唯物主义,他只有一本千余字的读书笔记,这还是后来恩格斯整理他的遗物时找到的。这本笔记的最后一句话成了他的墓志铭: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本人非常欣赏马克思这句话,但从中也可看出马克思对解释世界不感兴趣,而辩证唯物主义,恰恰就是对世界的解释。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很多要归功于列宁。比如,关于物质的定义就是列宁下的。这个定义被国内的政治课老师讲的仿佛震古烁今。但在我看,这是一个非常粗俗的定义,经不起深入的推敲。而哲学的本质恰在于逻辑上的推敲,如果仅仅满足于符合常识,我们要哲学和科学干什么?哲学和科学的结论常常都不符合常识,而辩证唯物主义最大的长处就是满足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常识,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到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我就只讲这个定义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在逻辑上的纰漏。列宁认为,物质的本质是它的客观性。比如说一块石头,我们看它或者不看它,它都在那儿,不来不去。我们想它或者不想它,它都在那儿,不增不减。问题是你咋知道呢?为了确保石头不会象兔子一样跑掉,你要不停的检查。但在上一次检查和下一次检查之间,这块石头是不是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呆着,这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的。

如果上面的例子并不令人信服,请原谅我语言的笨拙。请给个机会让我再试举另一个例子。假如有个淘气的男孩子特别喜欢玩针,每次都会被针尖扎着,一碰就扎一扎就疼。于是他认为针尖里存在一种邪恶的物质叫做“疼”。只要你碰了针尖,你立刻就能体验到“疼”的存在。并且就算你不碰,针尖自己也会疼。换句话说,疼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你的感觉的。

大家不要笑,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这种“客观”的错觉。比如,我们常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但其实正如同针尖自己不会疼,如果你不把糖放在味蕾上,糖自己是不会甜的。没有感知的作用,糖不甜,盐不咸,火不热,冰不凉。甜和咸,是我们在糖和盐上升起的幻觉,就如吸食鸦片的人看见的幻觉,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唯物主义的纰漏,从某种角度上暗示了量子力学的诞生。从量子力学上说,观察本身是会影响物质的。一个东西,你看它或者不看它,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但是这个话题限于本人有限的学识,无法继续深入。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