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摄影发烧路(1)(2)(3)(4) 》(ZT) 看看人家怎样玩摄影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归档文章:《 摄影发烧路(1)(2)(3)(4) 》


--------------------------------------------------------------------------------
木教授 (发表时间 2001-08-24 09:08)
摄影发烧路(1)——举步艰难

  呵呵,看了前两天老宰和众位兄弟的摄影器材发烧路,也引发了我对以前的那些往事的回忆,回想我以前摄影的那段经历,也确实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在器材上还不算是发烧,所以说起来也只能算是我的摄影发烧路了。

  我是在91年开始摄影之路的,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玩儿过照相机。记得在我六岁那年,我是第一次让我家的邻居叔叔拍过一张照片,也是第一次看到那个外边儿包着厚厚的牛皮的海鸥4B,但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东儿,为什么会把人能够放在纸里看,那么真真儿。

  照片里的我傻傻的样子,穿着一身的旧军衣和已经开个口儿的白球鞋(这套行头还是俺哥哥穿小了给我穿的),身后是红底白字的语录石碑,上面写着毛主席的八个大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张照片也算是我的第一张休闲照片,在这儿以后一直到上高中,我都没有照过一张休闲照片,也可以说从6 岁到17岁是一片空白。(这当然不包括证件照和集体合影)那时的我也不懂得照相,家里也根本没有买过照相机。我那时也是一心扑在古典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可以说那时的我对小时候的摄影情节已经全忘了。

  上了班以后,也就是1988年,那时的我刚从学校里出来,踌躇满志,很有点儿积极向上的劲儿头,很想在工作中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那时我还不懂人情事理呢,只有一种年少的冲动,一个月的工资才六十多元钱。工作了三年,很少去北京的郊外玩儿,也就更少有机会使用相机了。

  说起摄影缘,还是因为单位组织的第一次外出活动,这是在1991年的秋天,我所在的部门组织部门的同事和我们部门的客户一起去九寨沟,当时正是10月下旬,天气已经渐凉,部门的经理要求我们一定要带上棉衣,因为在九寨沟的节气已经是秋末冬初了。

  到了成都,没有去别的地方,直接坐汽车去九寨沟,当时还不是现在所修的路,我们的车是沿着岷江顺流而上,公路很窄,两辆车搓车的时候一辆车的半拉儿轮子在外边儿,司机开车非常快,在拐弯的时候根本不减速。沿途的风光无限,确是很美。可是因为路况艰难,车子颠簸的很厉害,我已经被颠的头晕眼花了。正是路途艰险,无心寻花问景了。到了九寨沟,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简直是世外桃源,人说诗以言志,但是这里用什么美妙的词语都难以形容九寨的美丽。

  我被这景象深深的打动了,可是手边并没有照相机,无法将这美景留在任何载体上,这是我第一次感到非常遗憾。在我回到成都的路上,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买一台照相机。

  回到北京以后,我第一次去逛照相器材商店。看到柜台里玲琅满目的各式相机,心里那个痒啊?好象百爪挠心一般,可是看了很长时间,也不敢跟售货员提出要求看一看,再看看售货员那瞧我的眼神儿,我更是惧之千里了。

  说实话,那时候兜儿里没钱,看着特别想要的东东儿,心里总有一种冲动,呵呵,真的很喜欢,很想尽早拿在手里。可是。。。没有钱什么也买不了。看来只有攒钱这条道儿了。

  恰巧,我们单位有一位姓X的老师,他在调到我们单位之前一直玩儿相机,而且他那时候玩儿是NIKON F3之类的东东儿,为了买相机,我特地去他家咨询买相机的事儿,我也是从他哪儿才知道,日本有很多的照相机牌子,诸如尼康、佳能、美能达、理光之类的,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如同听天书一般。

  第二次去照相器材店的时候,我又仔细的对照着记下来的牌子名儿看柜台的那些照相机,至于那些照相机的型号,有什么功能等等根本是不得其解,稀里糊涂。但是对当时价格可是记忆犹新,当时的尼康FM2得四千多元,佳能相机很少,最多的是理光和美能达的相机,我们单位的X老师说过,相机质量第一是尼康,第二是佳能,再其次是理光和美能达。他要是买会直接选尼康或是佳能,但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还是慢慢来,从手动相机开始学为好。他给我推荐了国产的海鸥DF-1和珠江203,当时价格都是在四百元左右。我也在柜台看了看,说实话,那时候我就不喜欢国产的相机,看着样子又蠢,操作又笨的机身,实在是不喜欢。我连想都没想,就决定一定要买个日产相机。

  在我省吃检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以后,我的存折儿上已经有了近六百元,正好赶上部门发年终奖,又拿了八百元,一共一千四。呵呵,这下好了,我总算可以买一台日产相机了。就在我打算买相机之前,我又去了X老师家,想请他一起去照材店为我挑选一台日产相机,当时我心里那个激动啊,没法儿提了。

  可是没想到,X老师的一席话如同冷水泼头,一直凉到了脚后跟儿。他的话至今我都记得,一共有三点,一个是摄影是无底洞,有多少钱都会投进去,收不回来。一个是摄影是个体力活儿,没有好的身体是坚持不下来的。再一个就是摄影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轻言放弃。

  他希望我在选择摄影之前要想清楚,不要一时冲动走上了不归路,毕竟是靠工资生活,摄影又是高消费,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将来肯定会半途而废的。这些话让我深思了很长时间,将近半年的时间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学摄影,是不是应该放弃这种高代价的爱好?在这半年里我利用休息时间在大学图书馆看了很多有关摄影方面的杂志,不过我说的很多,也只限于当时的《国际摄影》和《大众摄影》。因为是过刊,杂志的纸页已经发黄了。当时我是翻来覆去的想了又想,又禁不住那些漂亮的照片的诱惑。我真是也很想拍出那样的照片来啊。

  在我第三次找X老师的时候还有些犹豫不决,X老师感觉到了,他提议先去看看照相机的价格再考虑买不买,我真的很感谢他,他陪我转了大半个城的照相器材店,选中了两款相机,一款是美能达的X-700,价格1800元,一款是理光的XR-X2000D套机,配35-70mm镜头,价格1600元。在当时来说,两百元对我来说还是个大数目,还要攒三个月才能够数。可我实在是不愿意再等了,就在王府井的利生体育商店里定下了理光XR-X2000D,当时掏钱的时候,我的手直哆嗦,数钱的时候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毕竟是头一次自己做主花这么多钱啊?!

  一台不能吃也不能穿的照相机。理光的这台单反相机是电子快门和电动卷片马达,但是镜头的对焦是手动对焦,但是我当时根本不知道。X老师建议我,拍片子先用黑白胶卷练,自己动手冲洗胶卷,自己放大最省钱。当时塑料的显影罐才15元一个,我是和相机一起买的。还买了两卷乐凯的黑白片儿。

  买了相机的当天晚上,我一直拿着相机对对这儿,对对哪的,心里特别高兴,总算是有一件大件儿东东了,将来说不定还能保值呢。好在这个型号的相机只需要四节五号电池作为电源,要是用锂电池在做电源,不知道要花去多少电池钱呢。别看这相机样子不好看,但是具个儿的手柄拿在手里很充实,而且非常省电,我记得四节儿电池最多的一次拍了将近25个胶卷(36张),真的是又经济又实用啊。

  第二天是星期日,我就拿着相机在院里转,噼噼啪啪一通拍。呵呵,好过瘾啊!第一卷冲出来了,赶紧拿给X老师看,X老师仔细看了看,行,还不错,能看出来影儿来,只是好象都是虚的?是你手动问题吗?还是没有对焦?什么?对焦,对什么焦啊?不是不用对焦吗?我是拿起相机就拍的,没对焦。呵呵,看看,我的第一卷照片就是这么照出来的。

  自从有了这台相机,我的周末几乎再也没有休息过,每个周末都出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各类公园里。不管是什么题材,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拍。我记得那时候唯一的教科书就是用39元买回来的《纽约摄影教材》,当时还是16开的黑白版本,为了能很快掌握曝光和黑白冲卷、放大技术,我选择性看这些章节,读了很多遍,而且还把每个章节后边儿的习题做了几遍,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总算是摸到了一点儿摄影的门道,也开始逐渐地熟悉了自己的相机,在拍摄时也注意拍摄方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拍摄了。

  拍完了晚上就先把卷儿冲洗出来,那时没有自己的暗房,都是在晚上天黑了以后用大被子往脑袋上一蒙,四个被角堵严了,摸着黑,拿着剪刀、显影罐和片夹摸索着装片放入显影罐,再拧紧显影罐,用袋装儿的显影粉、定影粉冲洗。那时候全凭着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受的苦就不在话下了。

  受苦也高兴。当时钱已经花光了,没有钱再买放大机了。需要放片子的时候也是常去同学家里放大,自己花钱买相纸两个人一块儿用。有时候是周末两个晚上全泡在屋子里放照片了。放照片也不敢放的太大,一小盒相纸也要剪成九张来放,放出来的照片也就有火柴盒大小。后来我的同学实在受不了了,就把放大机借给了我。

  那时候我一直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距离我的办公室是楼上楼下。因为是集体宿舍,我不好意思影响别人休息,所以放大照片只能在办公室里,我们办公室有三个大窗户面朝南,为此我准备了一大卷牛皮纸和一盒图钉,一到周五下班以后,我就开始忙活了,把牛皮纸贴在窗户和门的玻璃上,关上灯检察一下是否漏光,因为白天牛皮纸遮不住阳光,所以只能等待天全黑下来以后,才支起放大机。

  当时的放大机很简陋,灯箱是铁皮的,为了散热还在灯箱的两边开了很多的槽儿,灯泡虽然是磨纱的,但是瓦数很大,200瓦的灯泡点起来,一会儿温度就上来了,就象是个小火炉。夏天放大的时候最难受了,那时办公室里没有空调,窗户因为有牛皮纸也不能通风,只能靠一台电风扇,放大时一边儿开着电扇一边儿开着录音机,穿着裤衩,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的,一晚上也放不了二十张片子。

  这样拍摄坚持了两年,黑白片越拍越少,彩色片越拍越多。虽然彩色卷儿比黑白卷儿贵了很多,可是冲洗实在是太方便了,还可以很快看到拍摄后的效果。再贵也得买啊。想想当时我挣的工资没怎么涨,可是花在摄影上的钱却越来越多,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买过新衣服,除了吃的开销,一切都送给摄影了。呵呵,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选择摄影,也许我过得比现在会好多了。


摄影发烧路(2)——学有小成

当时民用的彩色胶卷是19元一个,富士和柯达的价格一样,那时候彩色冲洗我都是在五道口的晶丽彩扩店,当时我记得晶丽达还只有这么一个店,彩扩店冲扩一卷17.80元,我那时的工资略有增长,每个月包括买卷和冲卷要花掉一百多。再加上吃饭和给家里的一些钱,手里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全指望着年终发的一点儿年终奖来补充可怜的存折。那时拍片子用彩卷的时候主要是给家人和朋友拍一些,而且拍的很省,不是我最满意的画面我是不肯按动快门儿的。我那时唯一放大过十寸的照片就是我MM的照片,那张装着镜框放大时加柔的半身像至今还挂在我父母房间的墙上。至今也是我家里唯一一幅挂在墙上的照片。我看前两天的贴子有人说摄影是从拍MM开始的,我想确实有道理,因为那时候自己的想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又没有踏踏实实地上过专业课,也没有老师教,全凭自己瞎琢磨,手边儿仅有一套《纽约摄影教材》做教材,偶尔也买些摄影杂志,但毕竟不是科班儿出身,唯一能够又直观又达到拍摄效果的就是拍MM。不过我那时没有什么模特可以找,也只能是请同事拍拍片子,或是同学,或是家人,可惜的是从没有因为给MM拍片子把MM骗到手的,也没有骗成LP。呵呵,我那时真的是专心拍MM啊,私心一点儿都没有。

由于我们公司业务的一些特殊性,每年的夏天和冬天都会有长假,而且是不扣工资的, 那时候工资虽然年年涨,但是涨幅很小,而物价已经开始上涨了。虽然是改革开放了十几年,但是胶卷的费用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每月的胶卷、冲放费用都是最大的开支,如果那时用胶卷象现在这样,恐怕摄影早已寿终正寝了。所以那时候拍片子非常省,也非常认真,每张片子都是在计价中拍摄,时而是战战兢兢的按快门儿,生怕拍废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平时下班之后更多的时间是看摄影方面的书和杂志,看的次数最多是一本叫做《构图学》的书,书里介绍了很多构图的方法和图片事例,还介绍了不少在不使用相机拍摄时进行构图的方法,比如,可以用笔在纸上画出任何你想到设计画面,什么样的线条最好看,就用笔画下来,可以用各种纸板剪出各种造型进行拼接。那时我为了学构图画了很多这样的图,剪了很多这样的纸板,对我现在的拍摄都很有帮助。

拍摄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单位的同事知道我一直在学摄影,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说风谅话儿的,有讽刺挖苦的,耳朵里灌满了这些风言风语。可以说,对我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那时候我拍的片子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也缺少想象力。拍出来的片子连我自己都感动不了。不过好在,当时公司里年轻人多,大家在假期的时候经常一块儿约到公园里玩儿,那时候摄影也不象现在这么普及,婚纱摄影、艺术人像摄影也很少,很少有人去摄影棚拍艺术照,更多的时候是约上有好相机的朋友一起照照像(那时候我拿着单反相机,虽然是理光的,但在别人眼里也是牛的哦?)。那时候同事们也知道我挣不了三大子儿,所以都是他们出胶卷我出相机,冲扩费大家均摊,虽然快门有些磨损,但是练了技术,其乐融融啊!

我们部门是图书进口,那时候经常在外省市搞教材展览,而我们也会有机会到外地参加书展,书展过后就是旅游了。公家的事儿不多说,每次去参加书展,领导知道我学照像,拍摄书展的事儿自然落在我的身上。公家出卷儿我拍照,也算是对我摄影的一种支持吧。每次书展之后会去一些很有名的地方,如千岛湖,张家界,黄果树,云南—瑞丽,青海,新疆等等地方。每次都能拍上二十个卷儿左右。呵呵,还可以全额报销。当然这二十个卷不能都是我的片子,里头有一半儿是给客户拍的纪念照和书展的照片。至于另一半全是个人发挥的片子了,现在有时候翻看旧照片时还是很有些感慨呢。(呵呵,这时候我已经能感觉到有人拿着砖头就要砸下来了。。。。。。)

这样模仿学习摄影将近三年,收获虽然很多,但是拍过的片子拿给X老师看的时候,X老师都不满意。看来我的摄影进入了误区。这时候我感觉到压力逐渐的增大,父母对我的摄影也开始产生了怀疑,认为我在这方面肯定是没有什么希望,除了瞎花钱,没有什么长进,也就对我说的话里越来越缺少鼓励的了。同事们对我摄影技术虽然嘴上大加赞赏,但是背地里都觉得我的摄影也就到此结束了。更有人给我下了结论,我的摄影最多坚持三年,就不会再干了。是的,在当时我真的很矛盾,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摄影,钱也花了,罪也受了,骂也该了,可是摄影的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到底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呢???如果放弃,当然什么也不用说了,以后有心情再玩儿不迟,如果坚持下去,结果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没底,心里真没底。因为这个想法我跟X老师探讨了很多次。总是在做与不做徘徊不定,一边儿看书一边儿还在尝试的继续拍。那段时间拍片子很少,三个月才拍了两卷多。那时候我想尝试一下往摄影杂志投稿,就选了两张自己还算满意的荷花片子(五寸冲印片)寄给了《大众摄影》杂志社,那几天等待消息的时候真是难熬,睡不好,工作也没精神头儿,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儿。可以说是抓耳挠腮,捉模不定。过了一个星期,杂志社终于来信了。当我拿着那封信的时候,上面写着XXX先生亲收,心里非常激动,我用无法控制发抖的手打开信封,信封里只有两张我寄去的照片,里面支言片语都没有。我有点儿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面目有些僵硬,我把整个信封全撕开了仔细看,没有,什么都没有,再多余的一个字都没有。我感觉自己有些支挣不住了。干脆!不学了。。。。。。。

正在我举棋不定,是否继续坚持的时候,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生广告,那是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北京分院的招告广告,看到这个广告,不由得心中一亮,何不上学去?既然喜欢摄影就应该去学校听听课,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当时的报名费还是很便宜的,一年有十二个课时,四次出外实习,学费180元。这学费中还包括六本摄影教材。好在摄影函授学院安排的讲课时间都是在周末,不会占用工作时间。我想咱们坛子里也有上过中国摄影函学院的,我是六期学员。北京分院的教室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三大殿,请的老师基本上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教授,有张益福、杨恩璞、沙占详、钱元凯老师等等。我们这期学员大概有一百三十多人,一上课整个大殿坐满了人,讲台上放着幻灯机,老师坐在讲桌前一边儿放幻灯,一边儿讲课(我从那时才知道幻灯片是用相机拍出来的)。第一堂课就是钱元凯老师讲的器材课,钱老师介绍了各种相机的性能以及各类牌子的镜头的光学性能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使我对我的相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从上了学,我对摄影又有了新的认识,如阴云见日,心胸豁然开朗,再也没想过放弃摄影的念头。和一帮爱好摄影的同学一起出去拍片,技术没怎么见涨,但是见识比以前多了,心情也好了。

一年的学习很快就过去了,到了交摄影作业的时候了,老师要求每个人交四张放大的十寸片子,为了能够完成这次作业,我也是费了不少心思。拍了很多题材的片子,每个题材也不过是一两个卷的量,为了节省冲扩费的开支,我也开始试着先冲扩出来看底片,然后再选片扩印。当然那时更多的时候还是以全冲扩为主。临毕业的时候,去学校拿毕业证书,在黑板报上看到了有五个同学的毕业作品登报的消息,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我看到了其中五个人中有我的名字。我当时感觉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是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啊,总算是有些成果了。当时的自我感觉特别好,虽然没有大呼小叫,但当时很想庆祝一番,又一想,算了,没必要大惊小怪,自己请自己吃一顿就行了。呵呵。想想当时所拍的那张片子,还真是很不容易呢。记得那是在阴历的八月十六日,当天刮着七、八级的大风,下午五点,我骑着车顶着风从家骑到天宁寺立交桥,天宁寺桥下有一个螺旋楼梯,顺楼梯而上,便可以上到立交桥的最高处,当时风越刮越大,我穿着牛仔背心都直打哆嗦,支起来的三角架也随着风晃,远处一片片的云被风吹的散开了,这时夕阳斜下,余辉落在人的脸上,泛着紫红色,远处的建筑也变成了金黄色,云被阳光照得泛出深红色,与立交桥形成一幅非常漂亮的画面,我一边儿用手扶着三角架,一边儿用右手调整相机的快门儿和光圈。对好焦猛按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这种光线持续了不到五分钟,太阳就落下去了。呵呵,第一张成功的作品就是这么完成的。


摄影发烧路(3)——入学深造

自从有了第一张成功的作品,我的心里确实是踏实了很多,虽然是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也没有什么稿费,但是心里真的很高兴。每当想起这件事儿的时候,不禁露出得意的微笑。通过这件事儿,我更增强了学习摄影的信心,人无压力轻飘飘,这句话一直到现在都是我的座右铭之一。函授学院毕业以后,更多的时候是拍人像,积累了一些拍摄经验。这个时期我们部门经历了第三次搬家,搬到了现在的海淀黄庄,我们单位和MO所在单位搬到了一个楼里。说到和MO的相识,有一段小插曲,当时我是单位团支部的文体委员,MO是他们单位的团支部书记,而他们团支部的文体委员z先生是我小学同学的大学同学,又和我的铁哥们是发小儿。呵呵,看起来有点儿绕口吧,真的是这么回事儿,朋友的圈子就是这样,大圈儿套小圈儿,总能搭上桥。我和MO认识也是因为两个单位的团支部想搞一次围棋对抗赛,z先生把我介绍给了MO,大家开始是以棋会友,并没有谈及摄影。MO的围棋可是厉害,他们单位的高手太多,把我们单位的那些臭棋篓子杀了个人仰马翻,只留了一个活口。那时看MO下棋,真是有诸葛亮之风啊,恍然间已然是羽扇纶巾,周郎尚且不惧,何惧我们那些俗手呢?挥手间来敌皆成齑粉矣。呵呵,对抗赛之后,有一次和MO谈起了摄影,没想到他也喜欢摄影,我拿出我的片子给他看,他也拿出自己的片子给我看,总算是在摄影上又找到了知音。

搬过来没有过多长时间,我从别的科室调到了计算机室(1997年),对于一个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真是难为我啊。不过也因此我拥有了我们部门第一台PC机,当时售价非常高的康柏2000多媒体商用电脑,我是从学习WINDOWS 95开始的,MO当时在他们单位是计算机的大拿,非常厉害,我是什么都不懂,有什么计算机操作上的问题都是找他帮忙,机器软件出了毛病也是找他帮忙。好在MO是个热心肠的人,求他办事儿从来没有被拒绝过。还算是个好人吧。呵呵。那时候我也是刚刚接触网络,很多上网的事儿听都没听说过,也是当时负责维护服务器的北大计算机系博士生教会我的,当时是使用的拨号上网。网站也不是很多,上网最多也是看新浪网站,其它的网站也是靠搜索找到的。在新浪注册时我注册了将近七八个名字,没想到只有这个“木教授”注册上了,也算是个巧缘吧。所以这个网名沿用至今。当时佳能一族的网站名还叫“暗盒”,我也是用“木教授”这个名字注册的。当然,这些注册的方法和操作还是MO教会我的。在这以后,我就一直没有放弃过佳能一族。

以上我说的是一个小插曲,我在学完函授摄影课以后,转过年又报考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广告摄影大专班(夜大学),当时我的年龄是29岁(1996年),因为本人已经有了一个大专学历,所以没有再经过成人高考直接上学了。我所上的这个大专班是北京联大摄影班的第二届,收费还算便宜,一年学费900元,70元的书本费。我们这个班一共35个学生,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二十七八以上的一部分,二十左右的一部分,有两三个中年的学生。所以每次外出实习的时候很难能够凑在一起,都是各年龄段儿各干各的。那时北京联大刚刚开办摄影班,办学条件很差,直到我们临近毕业才有了自己的黑白放大实习室,一个影棚审请了近两年才批下来,实习器材也只有一台FM2和50MM,1.4的标头, 影棚里三盏聚光灯和一个广告拍摄台,两个柔光箱,所有灯光设备全部是国产的。再也没有什么其它的辅助设备了,如果想拍点儿创意性的片子,都得是学员自己准备。

大学三年,主要学的课程有《照相机》、《黑白胶片的特性》、《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广告摄影》、《新闻摄影》、《摄影构图》、《光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等近二十门专业课,主讲的老师也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请来的摄影老师,有些还是摄影学院的研究生,再有就是中央工艺美术专科学校请来的广告摄影老师。上学的第一年课程比较紧,几乎一周五天都在上课,从我们单位到学校骑车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一下班就得赶奔学校,晚饭几乎天天是在九点以后回到家吃,饿着肚子上课的滋味还是挺难受的。凭着对摄影的热爱,三年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落下一堂课。每堂课都认真做笔记,说起来可能有点儿口气大,我当时的目标就是想拿班里总成绩的第一名,呵呵,当时是真的那么想的。第一学年最难听懂的一门课就是北影摄影学院的教授马松年的《黑白胶片的特性》,据我们老师介绍,他的课在摄影学院也是最难的,他的学生考试还有很多不及格的。我当时也很担心自己不能听懂,所以上他的课不敢有丝毫松懈,认真听讲,认真记录,听他慢条斯里、照本宣科的讲课,真是很烦,呵呵,还得提一句,这本儿教材就是他编写的。可是烦也得听,困了就掐自己一下,继续听。好在他讲的课时不是很长时间,那些反差曲线、反差系数、均方根颗粒度什么的名词还是记下来了,也学会了画胶片的反差曲线。最后考这门儿课的时候,呵呵,拿了个90分,班里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及格,最后还是教导主任和马老师商量了一下,总算是有一多半人及格了,其它不及格的人期末进行补考。

在第一学年的下半年,我认识了我现在的授业恩师M老师,他是八十年代初的摄影十杰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的理事,他是以拍长城出名的,几乎走遍了中国的长城,多次在国际影展上获过奖,是个实力派的自由摄影家,到今天还是靠摄影为生,时常参加各种比赛,奖项也是在一、二、三等奖徘徊不定,现在已经桃李满天下了,就连MO也成了他的学生。但在第一学年他还没有给我们班上过课呢,我们几个同学跟着另外一个Y老师去拍摄实习,M老师也跟着去了,实习的地点是河北涞源的乌龙沟长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破旧长城,当时是1996年12月初,天气很冷,我们一行八个人,两辆车,前面是老师们坐的切诺基,后面是我们同学开的北京JEEP-2020,开起来四面漏风,尘土飞扬。到了乌龙沟长城,虽然山不是很高,但是也要先去踩点儿,当时Y老师的器材装备是一台富士617,一台PENTAX645,两台尼康相机,四个定焦镜头,两个摄影包,两个三角架,重量七八十斤,当然是两个人背了,他和他门下弟子。M老师当是背的是四台尼康机身,二个白FM2,一个黑FM2,一个FE2,五支镜头。一台海鸥4B,一个三角架,重量也将近四十斤呢。两位老师当时岁数都在四十多,尤其是Y老师,怎么看都是一个干吧瘦的小老头儿,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好的体力。背着那么重的器材还走在我们的前头,一边儿说笑一边儿上山,而我们这些愣头青已经累的呼哧带喘了。毕竟平时很少爬山,真爬山的时候就缺少体力了。累,真累,真想把肩上的器材扔了。汗湿透了衣服,风一吹,真冷啊!我是第一次在冬天到长城拍片子,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当时拿了两台机身,两支镜头,(其中的一台一机,都是我上函授学院之后添置的,一台是理光5III-D,镜头是70-210MM的理光原厂镜头。)其中一台还装了一卷儿过期的乐凯反转片,那是我第一次使用反转片。我们拍了会儿落日长城就下山了。晚上在老乡家吃住的,全是农家饭,小米粥,贴饼子,炸鸡蛋。一夜无话,第二天天不亮就上山了。第二次上山比第一次还要累,还要费劲儿,而且要摸黑找路,再加上前一天爬山体力没有缓过来,行进的速度更慢了,那两位老师可是身体真好,很快就爬上山了。我们几个同学是最后爬上去的,这时天已经发白了,在城垛子里站着,风从四面吹进来,湿透衣服沾在身上,冻得直打哆嗦。当时山上的风力得有五六级,站在那里得勤活动着,手放在怀里捂着,暖和以后赶紧支起三角架,放好相机,就等太阳出来了。黎明前天儿最冷了,身上穿多厚的衣服凉风也会吹透。太阳总算是出来了,光线红红的,照在远处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长城上,非常壮观秀丽。空气通透,远山层层叠叠,瑰丽的阳光洒在破败的长城上,昔日的雄伟又展现在眼前。这时候听不到谁在聊天儿,只听到快门的声音急促有力。冬天的太阳真的很漂亮,这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太阳光了。看来拍长城还是冬天来拍最好。这次拍摄活动也是我迄今为止拍长城最好的一次了。呵呵,看看我,说着说着,有点儿跑题了。经过那次实习之后,我才知道明年M老师就要教我们了,呵呵,当时真的很高兴,如果能一直跟着M老师学习,肯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我第一次拍室内人像,是在我们上届同学的影棚里拍的,当时的Y老师教我们摄影色彩构成,正好有两位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要拍艺术照,Y老师就把我们班的同学招集在一起,给那两个学生拍室内照。其中一个学生就是《鬼子来了》的女主角—姜鸿波,一个身高在1米七八左右的大个儿女生。当时因为影棚里不可能让二三十个人拍摄,所以我们同学是分成两拨拍摄的。Y老师帮我们布光和指导模特,因为是表演系的学生,两个模特很会拿姿作态,一边儿听着音乐,一边儿按着自己的感觉骚首弄姿,按现在的话讲就是非常前位。当时我的眼睛都已然快直了,手里的相机不停的按动快门。可是手动相机实在是不方便,刚对好了焦人家换姿势了。唉,急得我啊,直冒汗。后来我就采用陷阱对焦,把镜头的焦点对在2米左右的地方,如果模特转到2米之后就按快门,就这样我还拍了将近五个卷呢。冲洗出来一看,还成,还有不少片子是实的。看来陷阱对焦还是很管用的。模特的姿态不错,就是我的构图还是有不少问题,切手切脚的比例和方式都不到位,给人看了不舒服。后来请教了M老师,才知道人像摄影的门道很多,学问很深呢,需要经常练、经常看书才能掌握好。有一次在课堂上,Y老师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要想学摄影,首先要吃苦,其次是多拍。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要有经济基础,买的起好器材和胶卷,拍一箱胶卷,摄影算是入门儿,两箱胶卷算是小成,再多才会找到自己的专题,才会有所大成。”我当时算了算,如果按一箱胶卷一千个算,再加上冲扩费用就是4万元,两箱就是八万元,这还没有算出去拍片子的吃、住、行的费用。八万元,至今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数字啊。真是把我吓坏了,我当时都想退学了。可是转念一想,既来之则安之。走一步看一步吧。

第二学年,M老师真的教我们了,他的课实习课比较多,他的观点就是多实践,多拍片子找感觉,可是我的片子拿给老师看的时候,M老师总说我的片子有点儿“肉”,当时我是真不明白什么叫“肉”啊?当时真的不懂,问了几次,M老师说片子“肉”就是说我的镜头成像不够锐利,总是感觉象是蒙了一层纱,不好说不清楚,但是怎么看都有点儿虚。我的镜头有点儿虚?????我当时不太相信,但是拿别的同学的照片一比较,我才发现是不太清楚。为了证明不是镜头虚,我还和同学测试了一把,拿他的尼康相机和俺的理光相机放在三角架上,镜头嘛各使各的,用自拍方式拍摄一张报纸。拿到同一个彩扩店冲放出来一看,我的片子怎么看都有点儿“肉”,呵呵,总算是弄明白了,不过说实话,用理光镜头拍人像都不用加柔光镜,怎么看都好看。很得MM们的心啊。为了拍好片子,看来得换镜头了。换什么镜头呢?当时摄影器材进来的很多,品牌也很全,主要是佳能和尼康、美能达的品牌多一些,理光相机也有,但是配单反相机的镜头却很少,至于那些120的大相机,我根本不敢想。既然理光镜头“肉”,我肯定是不会再买了。最后决定把理光相机出手,换另外一个牌子的相机吧。

既然是换相机,就要买更好的,当时卖的最火的是佳能和尼康,美能达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所以根本没有考虑过买这个牌子的相机。那时我的收入提高了,手里攒了一些钱,再加上出手的相机拿回来的钱,一共有6000多元,当时我一直在尼康的FM2和佳能的50E之间举棋不定,不知道买那个更好一些。我喜欢尼康的成像和FM2的手感,但是不喜欢它的手动对焦,佳能的眼控对焦和多功能的机身让我很喜欢,呵呵,我也不知道该买什么了。我咨询了很多人,有说尼康好的,有说佳能好的,唉,真是累心啊。我查了很多相机的资料,又结合我自己对相机的一些要求,再加上汇丰哥们儿的鼓动,终于选择了佳能50E+BP50和28-105镜头,呵呵,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台自动对焦的中档相机。第二年我又买了一支适马的APO70-300mm的长焦镜头。50E拿在手里非常乘手,还有竖拍快门儿,对焦速度非常快,几乎是看哪就对在哪,真是一台非常优秀相机。这回拍片子该不会再“肉”了吧。心里这么想,但从来没敢跟M老师说出来。

有了这台自动对焦相机,我的摄影积极性终于被大力的鼓动起来,几乎每个周末都约同学去拍片子,寒冬酷暑都没有间断过。在摄影大专班的三年里,是我最快乐的三年,认识交往了很多同学,有一些还成了一直没有断联系的好朋友,我们一帮三十岁左右的同学经常一起出去拍片,有时候还拉着M老师一起到北京周边的地方拍片子,和M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些热心摄影的同学,我也不会有很多机会能和M老师一起拍片子,学到了更多课外的摄影知识,增长了生活阅历。这些都是在课堂里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我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时候的情景,心里由衷地感谢我的那些同学们。


摄影发烧路(4)——器材发烧

说起我的第二支佳能原厂20-35mm, 3.5-4.5广角镜头,得之巧合啊。那是我第二学年的春天,MO的夫人去日本完成她最后的学业,MO请夫人在日本代购广角镜头,当时MO在两种广角镜头之间徘徊不定,一支是我现在手里拿的20-35变焦镜头,一支是20mm定焦镜头,我当时是坚决支持买变焦镜头,MO更倾向于买定焦镜头,MO和他夫人的电话也是频繁不断,总是讨论买什么镜头,还在网上查询了很多资料以及对这两支镜头的MTF曲线和国外的测试评分。过了一段时间,MO夫人要回国了,在回国之前请她的同学带回了一支广角镜头,MO打开一看,是20-35MM的变焦镜头,在他看来,20定焦的成像肯定比20-35强,而且光圈大,他还是喜欢定焦镜头。而我比较欣赏变焦镜头,用起来比较方面。也好掌握镜头的特性。MO看我很喜欢,就把这支变焦镜头转卖给我了。可是当时我手里没有什么积蓄,不能马上给钱,好在MO又做了一回好人,让我先用,以后慢慢还钱。而他自己又给在日本的夫人打了电话,请她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带回一支20定焦镜头。自此,我就算是拥有了这支广角镜头,这支20-35广角镜头至今都是我的主力镜头,每次参加北京市影协举办的多种摄影比赛获奖(一些优秀奖和入选奖)都是这支镜头的功劳。比我现在用的小白功劳大多了。至于那欠着的钱也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还给MO的。

提到器材发烧,也是在我摄影大专班毕业之后的事儿了,那时候根本没有想过拍片子没有拍好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比如,手动问题,三角架问题。想的更多的是人家手里的高级器材,小白拿在手里威风凛凛,大家风范啊。那时候脑子发热,只想换个专业镜头,为了买图丽的80-200mm,2.8的专业镜头,我卖掉了佳能原厂的28-105镜头和适马APO70-300mm镜头,那支适马镜头成像也是很好的。卖掉了确实有点儿可惜。当时图丽镜头的售价是5700元,我用卖掉镜头的钱再加我的一点儿积蓄,还是差了近二千元,这时只好再向MO借钱,终于买下了图丽的专业长焦镜头。这支镜头跟随了我将近一年的时间。

说到网络,说到佳能一族,我还得提到MO。90年代末,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捷,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与不相识但又有相同爱好的人在网上相见了。初识网络的时候还很难想象今天的发展态势,能够结交这么多的摄影网友。这在当时我是根本想象不到的。MO介绍了“暗盒”这个网站给我,我当时并不是很认真的看待它,因为我当时非常喜欢新浪的摄影论坛,感觉那里的人气旺盛,如果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总会有网友回答你。让我觉得非常亲近。随着对网络认识的不断加深,新浪的摄影论坛开始出现了很多矛盾,相融与沫的感觉逐渐的消失了,更多的是争吵和漫骂。实在是让人寒心。在很偶然的机会,我又登陆了“暗盒”,才发现这个网站已经改版了,名字改成现在的“佳能一族”。而我也有幸认识了坛主暗盒兄。认识坛主还是在99年的11月份,当时佳能一族搞了一次观片会,在北太平庄的凯奇大厦,那也是我第一次进那个大厦。当时MO也跟我一起去了,那次观片会来了近二十个人,其中就有现在在加拿大读书一头卷毛儿的STEVEN。我也是在那次认识的暗盒兄。那次观片会我对北京的会友印象都不太深,倒是记住了晨淼和STEVEN,奇怪吧,我都觉得奇怪。那次观片会的主题我现在记不清了。当时我记得还有两个摄影学院的学生。不过现在再让我看见他们,肯定是想不起来了。那次观片会很热闹,也很有次序,大家都很谦虚有礼,气氛和睦。

我记得参加第二次佳能一族活动是在中山公园,当时是在唐花坞拍花,去了十一个人,我和MO也去了,那时候他已经是武装到了喉咙(呵呵,当时他还有没买28-70L2.8 镜头呢。),所以我总离他远一点儿。拿着那支图丽镜头拍花真的让我有点儿捉襟见肘,它的最近拍摄距离是1米八,唐花坞地方那么小,四周摆满了花,下脚的地方就那么大。再支起三角架,再拍摄,呵呵,很难拍啊。那天拍摄活动,我几乎没有拍一张片子。这时我又开始怀疑图丽这支镜头的使用问题了。其实后来看用它拍出来的片子,成像真的很锐,只是成像稍稍偏黄,镜头前不能加二片以上的镜片,不然自动对焦找不到焦点,对焦是内对焦,对焦时“吱”的一声,声音较大。虽然内对焦,前组镜片不转动,但它非常耗电。我更多的时候是使用它的手动对焦方式。不过手动转为自动也比较麻烦,从那个地方推到手动,再转为自动,还得转动着再找到原来推动的地方再推回来,操作上不是很方便。另外它的遮光罩也是金属的,装上镜头上还是锣口转动,如果使用偏振镜,逆光拍摄操作起来不方便。唉,可怜的图丽镜头,虽然你的成像让我满意,但是操作实在是别扭,只好将你再出手喽。

2000年年初,趁着佳能相机还没有涨价之前,我将自己的图丽出手了,卖给了一个网友,呵呵,至今我都没想起他在佳能一族的网名是什么。因为是卖给网友,卖了4000元。从我使用这支镜头到出手不到一年,无形中损失了1700元啊。佳能相机要涨价,也算是给自己买小白找了个借口吧。我把我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加上卖图丽镜头的4000元,拉着已经武装到牙齿的MO,去了六部口的金广角。那时候买小白真的很紧张,没有别人跟我一起去,恐怕我是根本不会立马儿掏钱的。当售货员拿出精制包装中的小白时,我的手都有点儿发抖了。我一共挑了三支小白,对第三支小白最满意。镜头通透,一点儿杂质、气泡都没有。手感非常好,对焦速度快。呵呵,掏钱吧!当时我点钱的时候不仅仅是手在发抖了,连我的腿都感觉有点儿软了。毕竟是没有花过上万元买一支小白啊!拿钱的时候底气都不足。唉,总算是把梦中情人娶回家了。到家的当天晚上,几乎一夜无眠,脑子里全是小白的影子。那个兴奋劲儿,别提了。

买了小白以后,我手里一个机身,两支镜头。一支20-35广角,一支小白。而35-70这一焦段一直到现在都是空白。不过我现在越来越想有一支标准镜头了。有时候看到一些景,广角拍出来有畸变,长焦拍出来缺少纵深感,而标头正合适,尤其是拍夜景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深。看来我终究会买一支标头的。

买了高档镜头,自然胶卷拍的更多了,刚开始学摄影的那几年,因为资金有限,每年也就拍四、五十个卷,而最近三年,每年拍胶卷在递增,现在已经是一年拍一百五十多个了。而且是从负片开始转向拍反转片了,呵呵,不过还没有拍到一箱的量呢。每当想到这胶卷和冲洗费的巨大负担,更是不敢轻易的按快门了。所以,我现在拍摄的原则就是没有能够感动我的情景,我不会猛按快门了。

到了今年,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前二个月,我又经顾老介绍邮购了一台二手1N,有了这台专业机身,我的135系列基本上是完成了配置过程。从今以后,我的精力更多的会放在了摄影上。如果我拍摄的片子还是差的话,那只能是相机后面的那颗脑袋有问题了。

展望未来,我想我会一直拍摄下去的,如果有一天我拿不了相机,按动不了快门儿了,那可能就是我摄影爱好的终点站了。

虽然我不是真的很喜欢摄影,但是我会一直走下去的。。。。。。旅游毕竟是好事嘛!


摄影发烧年表:

1991年,开始接触摄影,购买了第一台单反理光相机。
1992年,学习摸索中。
1993年,学习,实践。
1994年,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六期学员。
1995年,学有小成,有了第一张刊登在《中国摄影报》上的作品,并添置了第二台理光机身和理光原厂长焦镜头。
1996年,报考北京联合大学广告摄影大专班,成为第二届学员。
1997年,学习中,出手了理光相机,购进了佳能50E+28-105,从此进入佳门。
1998年,学习中,再购适马APO70-300长焦镜头和佳能原厂20-35广角镜头。
1999年,七月份毕业。年初出手APO70-300,佳能28-105,购进图丽80-200,2.8专业镜头。
2000年,年初因佳能相机要涨价,出手图丽80-200,2.8,购进小白。年底,经M老师推荐成为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初涉摄影圈。
2001年,六月份购进二手1N。自配1N电池盒。另,8月中旬,购进曼福图190D+141云台。
2001年.。。。。。。。。。。还在发烧中。。。。。。。。


另:废话总算说完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摄影艺术 / 《 摄影发烧路(1)(2)(3)(4) 》(ZT) 看看人家怎样玩摄影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归档文章:《 摄影发烧路(1)(2)(3)(4) 》


    --------------------------------------------------------------------------------
    木教授 (发表时间 2001-08-24 09:08)
    摄影发烧路(1)——举步艰难

      呵呵,看了前两天老宰和众位兄弟的摄影器材发烧路,也引发了我对以前的那些往事的回忆,回想我以前摄影的那段经历,也确实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在器材上还不算是发烧,所以说起来也只能算是我的摄影发烧路了。

      我是在91年开始摄影之路的,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玩儿过照相机。记得在我六岁那年,我是第一次让我家的邻居叔叔拍过一张照片,也是第一次看到那个外边儿包着厚厚的牛皮的海鸥4B,但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东儿,为什么会把人能够放在纸里看,那么真真儿。

      照片里的我傻傻的样子,穿着一身的旧军衣和已经开个口儿的白球鞋(这套行头还是俺哥哥穿小了给我穿的),身后是红底白字的语录石碑,上面写着毛主席的八个大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张照片也算是我的第一张休闲照片,在这儿以后一直到上高中,我都没有照过一张休闲照片,也可以说从6 岁到17岁是一片空白。(这当然不包括证件照和集体合影)那时的我也不懂得照相,家里也根本没有买过照相机。我那时也是一心扑在古典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可以说那时的我对小时候的摄影情节已经全忘了。

      上了班以后,也就是1988年,那时的我刚从学校里出来,踌躇满志,很有点儿积极向上的劲儿头,很想在工作中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那时我还不懂人情事理呢,只有一种年少的冲动,一个月的工资才六十多元钱。工作了三年,很少去北京的郊外玩儿,也就更少有机会使用相机了。

      说起摄影缘,还是因为单位组织的第一次外出活动,这是在1991年的秋天,我所在的部门组织部门的同事和我们部门的客户一起去九寨沟,当时正是10月下旬,天气已经渐凉,部门的经理要求我们一定要带上棉衣,因为在九寨沟的节气已经是秋末冬初了。

      到了成都,没有去别的地方,直接坐汽车去九寨沟,当时还不是现在所修的路,我们的车是沿着岷江顺流而上,公路很窄,两辆车搓车的时候一辆车的半拉儿轮子在外边儿,司机开车非常快,在拐弯的时候根本不减速。沿途的风光无限,确是很美。可是因为路况艰难,车子颠簸的很厉害,我已经被颠的头晕眼花了。正是路途艰险,无心寻花问景了。到了九寨沟,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简直是世外桃源,人说诗以言志,但是这里用什么美妙的词语都难以形容九寨的美丽。

      我被这景象深深的打动了,可是手边并没有照相机,无法将这美景留在任何载体上,这是我第一次感到非常遗憾。在我回到成都的路上,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买一台照相机。

      回到北京以后,我第一次去逛照相器材商店。看到柜台里玲琅满目的各式相机,心里那个痒啊?好象百爪挠心一般,可是看了很长时间,也不敢跟售货员提出要求看一看,再看看售货员那瞧我的眼神儿,我更是惧之千里了。

      说实话,那时候兜儿里没钱,看着特别想要的东东儿,心里总有一种冲动,呵呵,真的很喜欢,很想尽早拿在手里。可是。。。没有钱什么也买不了。看来只有攒钱这条道儿了。

      恰巧,我们单位有一位姓X的老师,他在调到我们单位之前一直玩儿相机,而且他那时候玩儿是NIKON F3之类的东东儿,为了买相机,我特地去他家咨询买相机的事儿,我也是从他哪儿才知道,日本有很多的照相机牌子,诸如尼康、佳能、美能达、理光之类的,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如同听天书一般。

      第二次去照相器材店的时候,我又仔细的对照着记下来的牌子名儿看柜台的那些照相机,至于那些照相机的型号,有什么功能等等根本是不得其解,稀里糊涂。但是对当时价格可是记忆犹新,当时的尼康FM2得四千多元,佳能相机很少,最多的是理光和美能达的相机,我们单位的X老师说过,相机质量第一是尼康,第二是佳能,再其次是理光和美能达。他要是买会直接选尼康或是佳能,但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还是慢慢来,从手动相机开始学为好。他给我推荐了国产的海鸥DF-1和珠江203,当时价格都是在四百元左右。我也在柜台看了看,说实话,那时候我就不喜欢国产的相机,看着样子又蠢,操作又笨的机身,实在是不喜欢。我连想都没想,就决定一定要买个日产相机。

      在我省吃检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以后,我的存折儿上已经有了近六百元,正好赶上部门发年终奖,又拿了八百元,一共一千四。呵呵,这下好了,我总算可以买一台日产相机了。就在我打算买相机之前,我又去了X老师家,想请他一起去照材店为我挑选一台日产相机,当时我心里那个激动啊,没法儿提了。

      可是没想到,X老师的一席话如同冷水泼头,一直凉到了脚后跟儿。他的话至今我都记得,一共有三点,一个是摄影是无底洞,有多少钱都会投进去,收不回来。一个是摄影是个体力活儿,没有好的身体是坚持不下来的。再一个就是摄影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轻言放弃。

      他希望我在选择摄影之前要想清楚,不要一时冲动走上了不归路,毕竟是靠工资生活,摄影又是高消费,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将来肯定会半途而废的。这些话让我深思了很长时间,将近半年的时间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学摄影,是不是应该放弃这种高代价的爱好?在这半年里我利用休息时间在大学图书馆看了很多有关摄影方面的杂志,不过我说的很多,也只限于当时的《国际摄影》和《大众摄影》。因为是过刊,杂志的纸页已经发黄了。当时我是翻来覆去的想了又想,又禁不住那些漂亮的照片的诱惑。我真是也很想拍出那样的照片来啊。

      在我第三次找X老师的时候还有些犹豫不决,X老师感觉到了,他提议先去看看照相机的价格再考虑买不买,我真的很感谢他,他陪我转了大半个城的照相器材店,选中了两款相机,一款是美能达的X-700,价格1800元,一款是理光的XR-X2000D套机,配35-70mm镜头,价格1600元。在当时来说,两百元对我来说还是个大数目,还要攒三个月才能够数。可我实在是不愿意再等了,就在王府井的利生体育商店里定下了理光XR-X2000D,当时掏钱的时候,我的手直哆嗦,数钱的时候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毕竟是头一次自己做主花这么多钱啊?!

      一台不能吃也不能穿的照相机。理光的这台单反相机是电子快门和电动卷片马达,但是镜头的对焦是手动对焦,但是我当时根本不知道。X老师建议我,拍片子先用黑白胶卷练,自己动手冲洗胶卷,自己放大最省钱。当时塑料的显影罐才15元一个,我是和相机一起买的。还买了两卷乐凯的黑白片儿。

      买了相机的当天晚上,我一直拿着相机对对这儿,对对哪的,心里特别高兴,总算是有一件大件儿东东了,将来说不定还能保值呢。好在这个型号的相机只需要四节五号电池作为电源,要是用锂电池在做电源,不知道要花去多少电池钱呢。别看这相机样子不好看,但是具个儿的手柄拿在手里很充实,而且非常省电,我记得四节儿电池最多的一次拍了将近25个胶卷(36张),真的是又经济又实用啊。

      第二天是星期日,我就拿着相机在院里转,噼噼啪啪一通拍。呵呵,好过瘾啊!第一卷冲出来了,赶紧拿给X老师看,X老师仔细看了看,行,还不错,能看出来影儿来,只是好象都是虚的?是你手动问题吗?还是没有对焦?什么?对焦,对什么焦啊?不是不用对焦吗?我是拿起相机就拍的,没对焦。呵呵,看看,我的第一卷照片就是这么照出来的。

      自从有了这台相机,我的周末几乎再也没有休息过,每个周末都出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各类公园里。不管是什么题材,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拍。我记得那时候唯一的教科书就是用39元买回来的《纽约摄影教材》,当时还是16开的黑白版本,为了能很快掌握曝光和黑白冲卷、放大技术,我选择性看这些章节,读了很多遍,而且还把每个章节后边儿的习题做了几遍,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总算是摸到了一点儿摄影的门道,也开始逐渐地熟悉了自己的相机,在拍摄时也注意拍摄方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拍摄了。

      拍完了晚上就先把卷儿冲洗出来,那时没有自己的暗房,都是在晚上天黑了以后用大被子往脑袋上一蒙,四个被角堵严了,摸着黑,拿着剪刀、显影罐和片夹摸索着装片放入显影罐,再拧紧显影罐,用袋装儿的显影粉、定影粉冲洗。那时候全凭着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受的苦就不在话下了。

      受苦也高兴。当时钱已经花光了,没有钱再买放大机了。需要放片子的时候也是常去同学家里放大,自己花钱买相纸两个人一块儿用。有时候是周末两个晚上全泡在屋子里放照片了。放照片也不敢放的太大,一小盒相纸也要剪成九张来放,放出来的照片也就有火柴盒大小。后来我的同学实在受不了了,就把放大机借给了我。

      那时候我一直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距离我的办公室是楼上楼下。因为是集体宿舍,我不好意思影响别人休息,所以放大照片只能在办公室里,我们办公室有三个大窗户面朝南,为此我准备了一大卷牛皮纸和一盒图钉,一到周五下班以后,我就开始忙活了,把牛皮纸贴在窗户和门的玻璃上,关上灯检察一下是否漏光,因为白天牛皮纸遮不住阳光,所以只能等待天全黑下来以后,才支起放大机。

      当时的放大机很简陋,灯箱是铁皮的,为了散热还在灯箱的两边开了很多的槽儿,灯泡虽然是磨纱的,但是瓦数很大,200瓦的灯泡点起来,一会儿温度就上来了,就象是个小火炉。夏天放大的时候最难受了,那时办公室里没有空调,窗户因为有牛皮纸也不能通风,只能靠一台电风扇,放大时一边儿开着电扇一边儿开着录音机,穿着裤衩,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的,一晚上也放不了二十张片子。

      这样拍摄坚持了两年,黑白片越拍越少,彩色片越拍越多。虽然彩色卷儿比黑白卷儿贵了很多,可是冲洗实在是太方便了,还可以很快看到拍摄后的效果。再贵也得买啊。想想当时我挣的工资没怎么涨,可是花在摄影上的钱却越来越多,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买过新衣服,除了吃的开销,一切都送给摄影了。呵呵,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选择摄影,也许我过得比现在会好多了。


    摄影发烧路(2)——学有小成

    当时民用的彩色胶卷是19元一个,富士和柯达的价格一样,那时候彩色冲洗我都是在五道口的晶丽彩扩店,当时我记得晶丽达还只有这么一个店,彩扩店冲扩一卷17.80元,我那时的工资略有增长,每个月包括买卷和冲卷要花掉一百多。再加上吃饭和给家里的一些钱,手里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全指望着年终发的一点儿年终奖来补充可怜的存折。那时拍片子用彩卷的时候主要是给家人和朋友拍一些,而且拍的很省,不是我最满意的画面我是不肯按动快门儿的。我那时唯一放大过十寸的照片就是我MM的照片,那张装着镜框放大时加柔的半身像至今还挂在我父母房间的墙上。至今也是我家里唯一一幅挂在墙上的照片。我看前两天的贴子有人说摄影是从拍MM开始的,我想确实有道理,因为那时候自己的想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又没有踏踏实实地上过专业课,也没有老师教,全凭自己瞎琢磨,手边儿仅有一套《纽约摄影教材》做教材,偶尔也买些摄影杂志,但毕竟不是科班儿出身,唯一能够又直观又达到拍摄效果的就是拍MM。不过我那时没有什么模特可以找,也只能是请同事拍拍片子,或是同学,或是家人,可惜的是从没有因为给MM拍片子把MM骗到手的,也没有骗成LP。呵呵,我那时真的是专心拍MM啊,私心一点儿都没有。

    由于我们公司业务的一些特殊性,每年的夏天和冬天都会有长假,而且是不扣工资的, 那时候工资虽然年年涨,但是涨幅很小,而物价已经开始上涨了。虽然是改革开放了十几年,但是胶卷的费用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每月的胶卷、冲放费用都是最大的开支,如果那时用胶卷象现在这样,恐怕摄影早已寿终正寝了。所以那时候拍片子非常省,也非常认真,每张片子都是在计价中拍摄,时而是战战兢兢的按快门儿,生怕拍废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平时下班之后更多的时间是看摄影方面的书和杂志,看的次数最多是一本叫做《构图学》的书,书里介绍了很多构图的方法和图片事例,还介绍了不少在不使用相机拍摄时进行构图的方法,比如,可以用笔在纸上画出任何你想到设计画面,什么样的线条最好看,就用笔画下来,可以用各种纸板剪出各种造型进行拼接。那时我为了学构图画了很多这样的图,剪了很多这样的纸板,对我现在的拍摄都很有帮助。

    拍摄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单位的同事知道我一直在学摄影,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说风谅话儿的,有讽刺挖苦的,耳朵里灌满了这些风言风语。可以说,对我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那时候我拍的片子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也缺少想象力。拍出来的片子连我自己都感动不了。不过好在,当时公司里年轻人多,大家在假期的时候经常一块儿约到公园里玩儿,那时候摄影也不象现在这么普及,婚纱摄影、艺术人像摄影也很少,很少有人去摄影棚拍艺术照,更多的时候是约上有好相机的朋友一起照照像(那时候我拿着单反相机,虽然是理光的,但在别人眼里也是牛的哦?)。那时候同事们也知道我挣不了三大子儿,所以都是他们出胶卷我出相机,冲扩费大家均摊,虽然快门有些磨损,但是练了技术,其乐融融啊!

    我们部门是图书进口,那时候经常在外省市搞教材展览,而我们也会有机会到外地参加书展,书展过后就是旅游了。公家的事儿不多说,每次去参加书展,领导知道我学照像,拍摄书展的事儿自然落在我的身上。公家出卷儿我拍照,也算是对我摄影的一种支持吧。每次书展之后会去一些很有名的地方,如千岛湖,张家界,黄果树,云南—瑞丽,青海,新疆等等地方。每次都能拍上二十个卷儿左右。呵呵,还可以全额报销。当然这二十个卷不能都是我的片子,里头有一半儿是给客户拍的纪念照和书展的照片。至于另一半全是个人发挥的片子了,现在有时候翻看旧照片时还是很有些感慨呢。(呵呵,这时候我已经能感觉到有人拿着砖头就要砸下来了。。。。。。)

    这样模仿学习摄影将近三年,收获虽然很多,但是拍过的片子拿给X老师看的时候,X老师都不满意。看来我的摄影进入了误区。这时候我感觉到压力逐渐的增大,父母对我的摄影也开始产生了怀疑,认为我在这方面肯定是没有什么希望,除了瞎花钱,没有什么长进,也就对我说的话里越来越缺少鼓励的了。同事们对我摄影技术虽然嘴上大加赞赏,但是背地里都觉得我的摄影也就到此结束了。更有人给我下了结论,我的摄影最多坚持三年,就不会再干了。是的,在当时我真的很矛盾,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摄影,钱也花了,罪也受了,骂也该了,可是摄影的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到底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呢???如果放弃,当然什么也不用说了,以后有心情再玩儿不迟,如果坚持下去,结果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没底,心里真没底。因为这个想法我跟X老师探讨了很多次。总是在做与不做徘徊不定,一边儿看书一边儿还在尝试的继续拍。那段时间拍片子很少,三个月才拍了两卷多。那时候我想尝试一下往摄影杂志投稿,就选了两张自己还算满意的荷花片子(五寸冲印片)寄给了《大众摄影》杂志社,那几天等待消息的时候真是难熬,睡不好,工作也没精神头儿,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儿。可以说是抓耳挠腮,捉模不定。过了一个星期,杂志社终于来信了。当我拿着那封信的时候,上面写着XXX先生亲收,心里非常激动,我用无法控制发抖的手打开信封,信封里只有两张我寄去的照片,里面支言片语都没有。我有点儿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面目有些僵硬,我把整个信封全撕开了仔细看,没有,什么都没有,再多余的一个字都没有。我感觉自己有些支挣不住了。干脆!不学了。。。。。。。

    正在我举棋不定,是否继续坚持的时候,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生广告,那是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北京分院的招告广告,看到这个广告,不由得心中一亮,何不上学去?既然喜欢摄影就应该去学校听听课,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当时的报名费还是很便宜的,一年有十二个课时,四次出外实习,学费180元。这学费中还包括六本摄影教材。好在摄影函授学院安排的讲课时间都是在周末,不会占用工作时间。我想咱们坛子里也有上过中国摄影函学院的,我是六期学员。北京分院的教室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三大殿,请的老师基本上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教授,有张益福、杨恩璞、沙占详、钱元凯老师等等。我们这期学员大概有一百三十多人,一上课整个大殿坐满了人,讲台上放着幻灯机,老师坐在讲桌前一边儿放幻灯,一边儿讲课(我从那时才知道幻灯片是用相机拍出来的)。第一堂课就是钱元凯老师讲的器材课,钱老师介绍了各种相机的性能以及各类牌子的镜头的光学性能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使我对我的相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从上了学,我对摄影又有了新的认识,如阴云见日,心胸豁然开朗,再也没想过放弃摄影的念头。和一帮爱好摄影的同学一起出去拍片,技术没怎么见涨,但是见识比以前多了,心情也好了。

    一年的学习很快就过去了,到了交摄影作业的时候了,老师要求每个人交四张放大的十寸片子,为了能够完成这次作业,我也是费了不少心思。拍了很多题材的片子,每个题材也不过是一两个卷的量,为了节省冲扩费的开支,我也开始试着先冲扩出来看底片,然后再选片扩印。当然那时更多的时候还是以全冲扩为主。临毕业的时候,去学校拿毕业证书,在黑板报上看到了有五个同学的毕业作品登报的消息,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我看到了其中五个人中有我的名字。我当时感觉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是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啊,总算是有些成果了。当时的自我感觉特别好,虽然没有大呼小叫,但当时很想庆祝一番,又一想,算了,没必要大惊小怪,自己请自己吃一顿就行了。呵呵。想想当时所拍的那张片子,还真是很不容易呢。记得那是在阴历的八月十六日,当天刮着七、八级的大风,下午五点,我骑着车顶着风从家骑到天宁寺立交桥,天宁寺桥下有一个螺旋楼梯,顺楼梯而上,便可以上到立交桥的最高处,当时风越刮越大,我穿着牛仔背心都直打哆嗦,支起来的三角架也随着风晃,远处一片片的云被风吹的散开了,这时夕阳斜下,余辉落在人的脸上,泛着紫红色,远处的建筑也变成了金黄色,云被阳光照得泛出深红色,与立交桥形成一幅非常漂亮的画面,我一边儿用手扶着三角架,一边儿用右手调整相机的快门儿和光圈。对好焦猛按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这种光线持续了不到五分钟,太阳就落下去了。呵呵,第一张成功的作品就是这么完成的。


    摄影发烧路(3)——入学深造

    自从有了第一张成功的作品,我的心里确实是踏实了很多,虽然是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也没有什么稿费,但是心里真的很高兴。每当想起这件事儿的时候,不禁露出得意的微笑。通过这件事儿,我更增强了学习摄影的信心,人无压力轻飘飘,这句话一直到现在都是我的座右铭之一。函授学院毕业以后,更多的时候是拍人像,积累了一些拍摄经验。这个时期我们部门经历了第三次搬家,搬到了现在的海淀黄庄,我们单位和MO所在单位搬到了一个楼里。说到和MO的相识,有一段小插曲,当时我是单位团支部的文体委员,MO是他们单位的团支部书记,而他们团支部的文体委员z先生是我小学同学的大学同学,又和我的铁哥们是发小儿。呵呵,看起来有点儿绕口吧,真的是这么回事儿,朋友的圈子就是这样,大圈儿套小圈儿,总能搭上桥。我和MO认识也是因为两个单位的团支部想搞一次围棋对抗赛,z先生把我介绍给了MO,大家开始是以棋会友,并没有谈及摄影。MO的围棋可是厉害,他们单位的高手太多,把我们单位的那些臭棋篓子杀了个人仰马翻,只留了一个活口。那时看MO下棋,真是有诸葛亮之风啊,恍然间已然是羽扇纶巾,周郎尚且不惧,何惧我们那些俗手呢?挥手间来敌皆成齑粉矣。呵呵,对抗赛之后,有一次和MO谈起了摄影,没想到他也喜欢摄影,我拿出我的片子给他看,他也拿出自己的片子给我看,总算是在摄影上又找到了知音。

    搬过来没有过多长时间,我从别的科室调到了计算机室(1997年),对于一个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真是难为我啊。不过也因此我拥有了我们部门第一台PC机,当时售价非常高的康柏2000多媒体商用电脑,我是从学习WINDOWS 95开始的,MO当时在他们单位是计算机的大拿,非常厉害,我是什么都不懂,有什么计算机操作上的问题都是找他帮忙,机器软件出了毛病也是找他帮忙。好在MO是个热心肠的人,求他办事儿从来没有被拒绝过。还算是个好人吧。呵呵。那时候我也是刚刚接触网络,很多上网的事儿听都没听说过,也是当时负责维护服务器的北大计算机系博士生教会我的,当时是使用的拨号上网。网站也不是很多,上网最多也是看新浪网站,其它的网站也是靠搜索找到的。在新浪注册时我注册了将近七八个名字,没想到只有这个“木教授”注册上了,也算是个巧缘吧。所以这个网名沿用至今。当时佳能一族的网站名还叫“暗盒”,我也是用“木教授”这个名字注册的。当然,这些注册的方法和操作还是MO教会我的。在这以后,我就一直没有放弃过佳能一族。

    以上我说的是一个小插曲,我在学完函授摄影课以后,转过年又报考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广告摄影大专班(夜大学),当时我的年龄是29岁(1996年),因为本人已经有了一个大专学历,所以没有再经过成人高考直接上学了。我所上的这个大专班是北京联大摄影班的第二届,收费还算便宜,一年学费900元,70元的书本费。我们这个班一共35个学生,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二十七八以上的一部分,二十左右的一部分,有两三个中年的学生。所以每次外出实习的时候很难能够凑在一起,都是各年龄段儿各干各的。那时北京联大刚刚开办摄影班,办学条件很差,直到我们临近毕业才有了自己的黑白放大实习室,一个影棚审请了近两年才批下来,实习器材也只有一台FM2和50MM,1.4的标头, 影棚里三盏聚光灯和一个广告拍摄台,两个柔光箱,所有灯光设备全部是国产的。再也没有什么其它的辅助设备了,如果想拍点儿创意性的片子,都得是学员自己准备。

    大学三年,主要学的课程有《照相机》、《黑白胶片的特性》、《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广告摄影》、《新闻摄影》、《摄影构图》、《光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等近二十门专业课,主讲的老师也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请来的摄影老师,有些还是摄影学院的研究生,再有就是中央工艺美术专科学校请来的广告摄影老师。上学的第一年课程比较紧,几乎一周五天都在上课,从我们单位到学校骑车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一下班就得赶奔学校,晚饭几乎天天是在九点以后回到家吃,饿着肚子上课的滋味还是挺难受的。凭着对摄影的热爱,三年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落下一堂课。每堂课都认真做笔记,说起来可能有点儿口气大,我当时的目标就是想拿班里总成绩的第一名,呵呵,当时是真的那么想的。第一学年最难听懂的一门课就是北影摄影学院的教授马松年的《黑白胶片的特性》,据我们老师介绍,他的课在摄影学院也是最难的,他的学生考试还有很多不及格的。我当时也很担心自己不能听懂,所以上他的课不敢有丝毫松懈,认真听讲,认真记录,听他慢条斯里、照本宣科的讲课,真是很烦,呵呵,还得提一句,这本儿教材就是他编写的。可是烦也得听,困了就掐自己一下,继续听。好在他讲的课时不是很长时间,那些反差曲线、反差系数、均方根颗粒度什么的名词还是记下来了,也学会了画胶片的反差曲线。最后考这门儿课的时候,呵呵,拿了个90分,班里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及格,最后还是教导主任和马老师商量了一下,总算是有一多半人及格了,其它不及格的人期末进行补考。

    在第一学年的下半年,我认识了我现在的授业恩师M老师,他是八十年代初的摄影十杰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的理事,他是以拍长城出名的,几乎走遍了中国的长城,多次在国际影展上获过奖,是个实力派的自由摄影家,到今天还是靠摄影为生,时常参加各种比赛,奖项也是在一、二、三等奖徘徊不定,现在已经桃李满天下了,就连MO也成了他的学生。但在第一学年他还没有给我们班上过课呢,我们几个同学跟着另外一个Y老师去拍摄实习,M老师也跟着去了,实习的地点是河北涞源的乌龙沟长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破旧长城,当时是1996年12月初,天气很冷,我们一行八个人,两辆车,前面是老师们坐的切诺基,后面是我们同学开的北京JEEP-2020,开起来四面漏风,尘土飞扬。到了乌龙沟长城,虽然山不是很高,但是也要先去踩点儿,当时Y老师的器材装备是一台富士617,一台PENTAX645,两台尼康相机,四个定焦镜头,两个摄影包,两个三角架,重量七八十斤,当然是两个人背了,他和他门下弟子。M老师当是背的是四台尼康机身,二个白FM2,一个黑FM2,一个FE2,五支镜头。一台海鸥4B,一个三角架,重量也将近四十斤呢。两位老师当时岁数都在四十多,尤其是Y老师,怎么看都是一个干吧瘦的小老头儿,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好的体力。背着那么重的器材还走在我们的前头,一边儿说笑一边儿上山,而我们这些愣头青已经累的呼哧带喘了。毕竟平时很少爬山,真爬山的时候就缺少体力了。累,真累,真想把肩上的器材扔了。汗湿透了衣服,风一吹,真冷啊!我是第一次在冬天到长城拍片子,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当时拿了两台机身,两支镜头,(其中的一台一机,都是我上函授学院之后添置的,一台是理光5III-D,镜头是70-210MM的理光原厂镜头。)其中一台还装了一卷儿过期的乐凯反转片,那是我第一次使用反转片。我们拍了会儿落日长城就下山了。晚上在老乡家吃住的,全是农家饭,小米粥,贴饼子,炸鸡蛋。一夜无话,第二天天不亮就上山了。第二次上山比第一次还要累,还要费劲儿,而且要摸黑找路,再加上前一天爬山体力没有缓过来,行进的速度更慢了,那两位老师可是身体真好,很快就爬上山了。我们几个同学是最后爬上去的,这时天已经发白了,在城垛子里站着,风从四面吹进来,湿透衣服沾在身上,冻得直打哆嗦。当时山上的风力得有五六级,站在那里得勤活动着,手放在怀里捂着,暖和以后赶紧支起三角架,放好相机,就等太阳出来了。黎明前天儿最冷了,身上穿多厚的衣服凉风也会吹透。太阳总算是出来了,光线红红的,照在远处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长城上,非常壮观秀丽。空气通透,远山层层叠叠,瑰丽的阳光洒在破败的长城上,昔日的雄伟又展现在眼前。这时候听不到谁在聊天儿,只听到快门的声音急促有力。冬天的太阳真的很漂亮,这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太阳光了。看来拍长城还是冬天来拍最好。这次拍摄活动也是我迄今为止拍长城最好的一次了。呵呵,看看我,说着说着,有点儿跑题了。经过那次实习之后,我才知道明年M老师就要教我们了,呵呵,当时真的很高兴,如果能一直跟着M老师学习,肯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我第一次拍室内人像,是在我们上届同学的影棚里拍的,当时的Y老师教我们摄影色彩构成,正好有两位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要拍艺术照,Y老师就把我们班的同学招集在一起,给那两个学生拍室内照。其中一个学生就是《鬼子来了》的女主角—姜鸿波,一个身高在1米七八左右的大个儿女生。当时因为影棚里不可能让二三十个人拍摄,所以我们同学是分成两拨拍摄的。Y老师帮我们布光和指导模特,因为是表演系的学生,两个模特很会拿姿作态,一边儿听着音乐,一边儿按着自己的感觉骚首弄姿,按现在的话讲就是非常前位。当时我的眼睛都已然快直了,手里的相机不停的按动快门。可是手动相机实在是不方便,刚对好了焦人家换姿势了。唉,急得我啊,直冒汗。后来我就采用陷阱对焦,把镜头的焦点对在2米左右的地方,如果模特转到2米之后就按快门,就这样我还拍了将近五个卷呢。冲洗出来一看,还成,还有不少片子是实的。看来陷阱对焦还是很管用的。模特的姿态不错,就是我的构图还是有不少问题,切手切脚的比例和方式都不到位,给人看了不舒服。后来请教了M老师,才知道人像摄影的门道很多,学问很深呢,需要经常练、经常看书才能掌握好。有一次在课堂上,Y老师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要想学摄影,首先要吃苦,其次是多拍。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要有经济基础,买的起好器材和胶卷,拍一箱胶卷,摄影算是入门儿,两箱胶卷算是小成,再多才会找到自己的专题,才会有所大成。”我当时算了算,如果按一箱胶卷一千个算,再加上冲扩费用就是4万元,两箱就是八万元,这还没有算出去拍片子的吃、住、行的费用。八万元,至今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数字啊。真是把我吓坏了,我当时都想退学了。可是转念一想,既来之则安之。走一步看一步吧。

    第二学年,M老师真的教我们了,他的课实习课比较多,他的观点就是多实践,多拍片子找感觉,可是我的片子拿给老师看的时候,M老师总说我的片子有点儿“肉”,当时我是真不明白什么叫“肉”啊?当时真的不懂,问了几次,M老师说片子“肉”就是说我的镜头成像不够锐利,总是感觉象是蒙了一层纱,不好说不清楚,但是怎么看都有点儿虚。我的镜头有点儿虚?????我当时不太相信,但是拿别的同学的照片一比较,我才发现是不太清楚。为了证明不是镜头虚,我还和同学测试了一把,拿他的尼康相机和俺的理光相机放在三角架上,镜头嘛各使各的,用自拍方式拍摄一张报纸。拿到同一个彩扩店冲放出来一看,我的片子怎么看都有点儿“肉”,呵呵,总算是弄明白了,不过说实话,用理光镜头拍人像都不用加柔光镜,怎么看都好看。很得MM们的心啊。为了拍好片子,看来得换镜头了。换什么镜头呢?当时摄影器材进来的很多,品牌也很全,主要是佳能和尼康、美能达的品牌多一些,理光相机也有,但是配单反相机的镜头却很少,至于那些120的大相机,我根本不敢想。既然理光镜头“肉”,我肯定是不会再买了。最后决定把理光相机出手,换另外一个牌子的相机吧。

    既然是换相机,就要买更好的,当时卖的最火的是佳能和尼康,美能达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所以根本没有考虑过买这个牌子的相机。那时我的收入提高了,手里攒了一些钱,再加上出手的相机拿回来的钱,一共有6000多元,当时我一直在尼康的FM2和佳能的50E之间举棋不定,不知道买那个更好一些。我喜欢尼康的成像和FM2的手感,但是不喜欢它的手动对焦,佳能的眼控对焦和多功能的机身让我很喜欢,呵呵,我也不知道该买什么了。我咨询了很多人,有说尼康好的,有说佳能好的,唉,真是累心啊。我查了很多相机的资料,又结合我自己对相机的一些要求,再加上汇丰哥们儿的鼓动,终于选择了佳能50E+BP50和28-105镜头,呵呵,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台自动对焦的中档相机。第二年我又买了一支适马的APO70-300mm的长焦镜头。50E拿在手里非常乘手,还有竖拍快门儿,对焦速度非常快,几乎是看哪就对在哪,真是一台非常优秀相机。这回拍片子该不会再“肉”了吧。心里这么想,但从来没敢跟M老师说出来。

    有了这台自动对焦相机,我的摄影积极性终于被大力的鼓动起来,几乎每个周末都约同学去拍片子,寒冬酷暑都没有间断过。在摄影大专班的三年里,是我最快乐的三年,认识交往了很多同学,有一些还成了一直没有断联系的好朋友,我们一帮三十岁左右的同学经常一起出去拍片,有时候还拉着M老师一起到北京周边的地方拍片子,和M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些热心摄影的同学,我也不会有很多机会能和M老师一起拍片子,学到了更多课外的摄影知识,增长了生活阅历。这些都是在课堂里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我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时候的情景,心里由衷地感谢我的那些同学们。


    摄影发烧路(4)——器材发烧

    说起我的第二支佳能原厂20-35mm, 3.5-4.5广角镜头,得之巧合啊。那是我第二学年的春天,MO的夫人去日本完成她最后的学业,MO请夫人在日本代购广角镜头,当时MO在两种广角镜头之间徘徊不定,一支是我现在手里拿的20-35变焦镜头,一支是20mm定焦镜头,我当时是坚决支持买变焦镜头,MO更倾向于买定焦镜头,MO和他夫人的电话也是频繁不断,总是讨论买什么镜头,还在网上查询了很多资料以及对这两支镜头的MTF曲线和国外的测试评分。过了一段时间,MO夫人要回国了,在回国之前请她的同学带回了一支广角镜头,MO打开一看,是20-35MM的变焦镜头,在他看来,20定焦的成像肯定比20-35强,而且光圈大,他还是喜欢定焦镜头。而我比较欣赏变焦镜头,用起来比较方面。也好掌握镜头的特性。MO看我很喜欢,就把这支变焦镜头转卖给我了。可是当时我手里没有什么积蓄,不能马上给钱,好在MO又做了一回好人,让我先用,以后慢慢还钱。而他自己又给在日本的夫人打了电话,请她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带回一支20定焦镜头。自此,我就算是拥有了这支广角镜头,这支20-35广角镜头至今都是我的主力镜头,每次参加北京市影协举办的多种摄影比赛获奖(一些优秀奖和入选奖)都是这支镜头的功劳。比我现在用的小白功劳大多了。至于那欠着的钱也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还给MO的。

    提到器材发烧,也是在我摄影大专班毕业之后的事儿了,那时候根本没有想过拍片子没有拍好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比如,手动问题,三角架问题。想的更多的是人家手里的高级器材,小白拿在手里威风凛凛,大家风范啊。那时候脑子发热,只想换个专业镜头,为了买图丽的80-200mm,2.8的专业镜头,我卖掉了佳能原厂的28-105镜头和适马APO70-300mm镜头,那支适马镜头成像也是很好的。卖掉了确实有点儿可惜。当时图丽镜头的售价是5700元,我用卖掉镜头的钱再加我的一点儿积蓄,还是差了近二千元,这时只好再向MO借钱,终于买下了图丽的专业长焦镜头。这支镜头跟随了我将近一年的时间。

    说到网络,说到佳能一族,我还得提到MO。90年代末,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捷,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与不相识但又有相同爱好的人在网上相见了。初识网络的时候还很难想象今天的发展态势,能够结交这么多的摄影网友。这在当时我是根本想象不到的。MO介绍了“暗盒”这个网站给我,我当时并不是很认真的看待它,因为我当时非常喜欢新浪的摄影论坛,感觉那里的人气旺盛,如果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总会有网友回答你。让我觉得非常亲近。随着对网络认识的不断加深,新浪的摄影论坛开始出现了很多矛盾,相融与沫的感觉逐渐的消失了,更多的是争吵和漫骂。实在是让人寒心。在很偶然的机会,我又登陆了“暗盒”,才发现这个网站已经改版了,名字改成现在的“佳能一族”。而我也有幸认识了坛主暗盒兄。认识坛主还是在99年的11月份,当时佳能一族搞了一次观片会,在北太平庄的凯奇大厦,那也是我第一次进那个大厦。当时MO也跟我一起去了,那次观片会来了近二十个人,其中就有现在在加拿大读书一头卷毛儿的STEVEN。我也是在那次认识的暗盒兄。那次观片会我对北京的会友印象都不太深,倒是记住了晨淼和STEVEN,奇怪吧,我都觉得奇怪。那次观片会的主题我现在记不清了。当时我记得还有两个摄影学院的学生。不过现在再让我看见他们,肯定是想不起来了。那次观片会很热闹,也很有次序,大家都很谦虚有礼,气氛和睦。

    我记得参加第二次佳能一族活动是在中山公园,当时是在唐花坞拍花,去了十一个人,我和MO也去了,那时候他已经是武装到了喉咙(呵呵,当时他还有没买28-70L2.8 镜头呢。),所以我总离他远一点儿。拿着那支图丽镜头拍花真的让我有点儿捉襟见肘,它的最近拍摄距离是1米八,唐花坞地方那么小,四周摆满了花,下脚的地方就那么大。再支起三角架,再拍摄,呵呵,很难拍啊。那天拍摄活动,我几乎没有拍一张片子。这时我又开始怀疑图丽这支镜头的使用问题了。其实后来看用它拍出来的片子,成像真的很锐,只是成像稍稍偏黄,镜头前不能加二片以上的镜片,不然自动对焦找不到焦点,对焦是内对焦,对焦时“吱”的一声,声音较大。虽然内对焦,前组镜片不转动,但它非常耗电。我更多的时候是使用它的手动对焦方式。不过手动转为自动也比较麻烦,从那个地方推到手动,再转为自动,还得转动着再找到原来推动的地方再推回来,操作上不是很方便。另外它的遮光罩也是金属的,装上镜头上还是锣口转动,如果使用偏振镜,逆光拍摄操作起来不方便。唉,可怜的图丽镜头,虽然你的成像让我满意,但是操作实在是别扭,只好将你再出手喽。

    2000年年初,趁着佳能相机还没有涨价之前,我将自己的图丽出手了,卖给了一个网友,呵呵,至今我都没想起他在佳能一族的网名是什么。因为是卖给网友,卖了4000元。从我使用这支镜头到出手不到一年,无形中损失了1700元啊。佳能相机要涨价,也算是给自己买小白找了个借口吧。我把我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加上卖图丽镜头的4000元,拉着已经武装到牙齿的MO,去了六部口的金广角。那时候买小白真的很紧张,没有别人跟我一起去,恐怕我是根本不会立马儿掏钱的。当售货员拿出精制包装中的小白时,我的手都有点儿发抖了。我一共挑了三支小白,对第三支小白最满意。镜头通透,一点儿杂质、气泡都没有。手感非常好,对焦速度快。呵呵,掏钱吧!当时我点钱的时候不仅仅是手在发抖了,连我的腿都感觉有点儿软了。毕竟是没有花过上万元买一支小白啊!拿钱的时候底气都不足。唉,总算是把梦中情人娶回家了。到家的当天晚上,几乎一夜无眠,脑子里全是小白的影子。那个兴奋劲儿,别提了。

    买了小白以后,我手里一个机身,两支镜头。一支20-35广角,一支小白。而35-70这一焦段一直到现在都是空白。不过我现在越来越想有一支标准镜头了。有时候看到一些景,广角拍出来有畸变,长焦拍出来缺少纵深感,而标头正合适,尤其是拍夜景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深。看来我终究会买一支标头的。

    买了高档镜头,自然胶卷拍的更多了,刚开始学摄影的那几年,因为资金有限,每年也就拍四、五十个卷,而最近三年,每年拍胶卷在递增,现在已经是一年拍一百五十多个了。而且是从负片开始转向拍反转片了,呵呵,不过还没有拍到一箱的量呢。每当想到这胶卷和冲洗费的巨大负担,更是不敢轻易的按快门了。所以,我现在拍摄的原则就是没有能够感动我的情景,我不会猛按快门了。

    到了今年,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前二个月,我又经顾老介绍邮购了一台二手1N,有了这台专业机身,我的135系列基本上是完成了配置过程。从今以后,我的精力更多的会放在了摄影上。如果我拍摄的片子还是差的话,那只能是相机后面的那颗脑袋有问题了。

    展望未来,我想我会一直拍摄下去的,如果有一天我拿不了相机,按动不了快门儿了,那可能就是我摄影爱好的终点站了。

    虽然我不是真的很喜欢摄影,但是我会一直走下去的。。。。。。旅游毕竟是好事嘛!


    摄影发烧年表:

    1991年,开始接触摄影,购买了第一台单反理光相机。
    1992年,学习摸索中。
    1993年,学习,实践。
    1994年,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六期学员。
    1995年,学有小成,有了第一张刊登在《中国摄影报》上的作品,并添置了第二台理光机身和理光原厂长焦镜头。
    1996年,报考北京联合大学广告摄影大专班,成为第二届学员。
    1997年,学习中,出手了理光相机,购进了佳能50E+28-105,从此进入佳门。
    1998年,学习中,再购适马APO70-300长焦镜头和佳能原厂20-35广角镜头。
    1999年,七月份毕业。年初出手APO70-300,佳能28-105,购进图丽80-200,2.8专业镜头。
    2000年,年初因佳能相机要涨价,出手图丽80-200,2.8,购进小白。年底,经M老师推荐成为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初涉摄影圈。
    2001年,六月份购进二手1N。自配1N电池盒。另,8月中旬,购进曼福图190D+141云台。
    2001年.。。。。。。。。。。还在发烧中。。。。。。。。


    另:废话总算说完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哈哈,你的美能达排在最后一位
    • 拍一箱胶卷,摄影算是入门儿,两箱胶卷算是小成,再多才会找到自己的专题,才会有所大成。”我当时算了算,如果按一箱胶卷一千个算,再加上冲扩费用就是4万元,两箱就是八万元,这还没有算出去拍片子的吃、住、行的费用
      that is why need digital camera
      • 指头动的快,脑子反而动的少了,赫赫。
    • 不错,egg现在直接到了第4篇的水平了
    • 你们这帮家伙,半夜三更还不睡觉?
    • 看到这帮发烧友,好痴心啊。我可不会这么迷,太苦了点吧。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摄影只是其中一个而已,要把持住。